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9-08
8月27日,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名单发布,永济市退休教师杜德建成为我市唯一上榜的“中国好人”。
年过六旬的杜德建是永济市卿头镇张坊村人。40余年来,他坚持自办家庭图书馆、成立农民夜校、编写文艺节目……用知识和奉献为身边村民带来希望,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倾囊筑馆 点燃阅读火种
杜德建(中)与村民交流阅读心得
1981年,身为乡村教师的杜德建,虽家境困窘,却深刻认识到“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毅然将婚房改造成书屋。他四处凑钱买书,自制书架,成立了家庭图书馆。
与硬件设施的困难相比,怎样才能让农民主动走进图书馆看书,才是最让他“头疼”的事。
有人出于好奇,转一圈就不再来了;有人觉得书报内容比较枯燥,看不了几页就走了;还有人说,咱一个农民,不想干啥大事业,少了你的图书馆,照样种田……为了让村民们能主动前来借书看报,杜德建想尽办法。慢慢地,有人主动上门了,他便订了个硬杠杠——“借一带一”,也就是借书不收费,但要带一名读者来。
自此,杜德建踏上了长达44年的书香之旅,每年自费订阅报纸、购买图书。目前,他的家庭图书馆已拥有报纸968种、期刊326种、图书4.6万册,价值超40万元。2016年,条件改善后,他将大部分图书迁至新盖的二层楼,为村民营造了更舒适的阅读环境。
书香四溢 带动周边蜕变
杜德建(中)与村民交流阅读心得
杜德建的家庭图书馆一直免费对群众开放,不仅吸引了当地村民,周边乡镇的人也慕名前来。他创新性地让图书“走出去”,馆里常年有2000余册图书在外“漂流”,这让知识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
在这个图书馆里,近万名群众学到了一技之长,找到致富门路。卿头镇王村农民樊巧玲种植了12亩葡萄,却因产量低,三年未赚到钱。来到杜德建的图书馆恶补农技知识后,如今她种出的葡萄年年果大味甜,在地里就被收购一空。像樊巧玲这样受益的群众多达近万人,他们通过阅读馆内的农业科技书籍,掌握了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实现了增收致富。
同时,杜德建深知法律知识对于村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性。多年来,他注重引导村民学习法律知识,使得100多户家庭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有效维护自身权益。
在杜德建家庭图书馆的带动下,张坊村的乡风民风发生了显著变化,当地人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起来。
延伸服务 滋养乡村精神
杜德建翻阅收藏的旧报
为了更好地服务乡亲,杜德建不断深化家庭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他细心收集整理各类报纸上的惠农知识,精心编辑成小报,半个月整理一期,免费送给群众,让乡亲们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农业资讯和实用技术。此外,他还成立了农民夜校,针对农民的实际需求进行科技培训。
在当下快节奏的信息时代,这个农民家庭图书馆依然充满活力,总有不少忠实读者前来借阅。杜德建积极求变,将家庭图书馆与村里文艺宣传队紧密结合,为宣传队编写诗歌、快板、三句半等,创作如《扁鹊神医》《我们村里变化大》等小戏,为村民生活增添乐趣。同时,他还不定期开展图书演讲会、诗歌朗诵会等活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杜德建先后获得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山西省十大藏书家、国家文化建设贡献人物等荣誉,他的家庭也获得了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称号。
如今,杜德建仍坚守在乡村阅读推广一线,家庭图书馆的大门一直敞开着。他用40多年的坚持,诠释了知识的力量和奉献的价值,成为乡村文化振兴道路上的一座灯塔,引领着更多人在书香中前行,共同迈向富裕、文明的新生活。
记者 景斌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