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08
记者 范 娜
从都市精英因病归乡,到兄弟携手深耕山野;从突破地域限制培育灵芝,到构建“种植—加工—养殖”循环产业链,山西微享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杨奎玉、杨钟钰兄弟,用十余年时光在盐湖区金井乡南扶村书写了一段动人的创业故事。他们以科技为笔,以土地为纸,将一株株灵芝从“小众仙草”变为富民产业,不仅实现了自我健康与事业发展的双赢,更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具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都市打拼到芝香满园
走进山西微享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南扶村的灵芝种植基地,目光所及一派蓬勃生机。采访当天恰逢雨天,一盘盘晾晒好的灵芝在屋内依次排开,公司总经理杨奎玉正带着员工俯身分拣,动作娴熟而专注。
“我们每天雷打不动要做的事,就是把采收的鲜灵芝晒干后分级分拣。”他手里捧着一枚菌盖厚实的灵芝,笑着介绍,“今年的灵芝品质是这些年来最好的,我特意把分级标准从往年的三级细化到了四级。第一级是直径8公分到12公分的‘精品果’,菌盖完整、纹路清晰,主要供给高端滋补品市场;第二级是直径6公分到10公分的,品相稍逊但品质不减,多用于深加工成灵芝切片;第三级是直径5公分到7公分的,适合家庭日常泡水、煲汤;至于第四级的小片,虽然个头较小,但营养成分一点不差,我们主要留给合作的饭店,或是招待上门的客人,让大家尝尝鲜。”
谈及为何选择在运城种植灵芝,杨奎玉的语气里多了几分感慨。前半生的他,是众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先后在河南郑州、福建福州打拼数十年,从保险行业到其他领域,事业做得风生水起,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直到一次常规体检,糖尿病的诊断书像一盆冷水浇醒了他:“就算钱挣得再多,没有好身体一切都是空谈。身体垮了,所有的努力都成了零。”
这场健康危机,让杨奎玉重新审视人生的方向。2013年,他毅然告别都市的繁华,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南扶村。站在熟悉的土地上,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愈发清晰:种植灵芝。原来,在福州打拼期间,他早已对灵芝的功效和种植技术有所了解,家乡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源,也让他看到了培育优质灵芝的可能。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灵芝主产区集中在长白山、大别山、武夷山这些地方,运城并不在传统的灵芝生长带上。”杨奎玉坦言,最初这个决定遭到了不少质疑,但他有自己的考量,“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大棚种植完全能模拟灵芝适宜的生长环境;而且当时鲜灵芝加工这个领域还没人深耕,大家都盯着药材市场,我偏偏要走‘食材路’,把新鲜灵芝端上老百姓的餐桌,这个方向肯定没错。”
为了这份“芝”味梦想,杨奎玉毫不犹豫地卖掉了在郑州的房产,凑齐启动资金,在家乡注册成立了山西微享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又从村民手中流转了60亩土地,搭建起标准化的灵芝种植大棚。
创业初期,他一口气引进了赤灵芝、紫灵芝、甜灵芝、白灵芝、鹿角灵芝5个品种,经过反复试种和观察,最终筛选出最适合运城气候的3个品种:“赤灵芝市场认可度高,甜灵芝口感清甜适合做食材,鹿角灵芝造型独特附加值高,这3种灵芝不仅长势好,效益也比其他品种高出不少,今年就专心种这3种了。”
如今,在杨奎玉的精心打理下,基地的灵芝亩产稳定,市场反响热烈。“现在鲜灵芝零售价能卖到一斤300元,算下来一克才6毛钱,比很多滋补品都实惠,老百姓也能消费得起。”更让他欣慰的是,两年前弟弟杨钟钰退休后,主动放弃了清闲的晚年生活,加入了这份充满生机的事业。“退休后在家闲着也是闲着,跟着哥哥一起种灵芝,既能把身体锻炼好,又能做份有意义的事,挺好!”弟弟的话,让杨奎玉的创业路多了一份温暖的陪伴,也让这片灵芝基地的未来,有了更多期待。
科技赋能标准化种植
走进种植基地的鹿角灵芝培育室,数百个灵芝菌包沿规整的支架层层叠放,上方悬挂的取暖灯散发着柔和的光。棕色的灵芝从菌包中探出,造型既似珊瑚摇曳,又若鹿角分叉,宛如一件件精致的艺术品。
“这个培育室不通风,平时进来就像进了桑拿房,闷热难耐。也就这几天下雨,咱们还能多待一会儿。”公司副总经理杨钟钰介绍道,“鹿角灵芝的生长环境和其他品种大不相同,温度一旦低于25℃就会停止生长。”眼下这批灵芝已临近采收期,采收后将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各地的健康食品企业。
南扶村种植基地深耕灵芝种植领域已整整10年。不同于传统山林中“靠天生长”的灵芝,基地将科技力量深度融入培育全流程,成功破解了野生灵芝生长周期长、品质不稳定的难题。
“野生灵芝依赖自然环境,产量和品相都难以把控。我们通过技术创新,让灵芝在大棚里也能实现精准生长。”杨钟钰表示,基地的核心优势之一,便是自主研发的灵芝菌包配方。精选木屑、棉籽壳、麦麸等多种基料,按科学比例混合调配后装入专用菌袋,不仅为灵芝生长提供了充足且均衡的营养,还能有效减少杂菌污染,从源头保障了灵芝品质。
如果说菌包是灵芝优质生长的“基石”,那么对生长环境的精密调控,便是让灵芝焕发活力的“密钥”。灵芝对温湿度、通风条件的要求极为苛刻,基地为此建立了一套精细化环境管理体系。
温度控制上,大棚顶部覆盖的黑色遮阳纱能有效阻挡强光直射,配合内部的温控传感器,将棚内温度稳定在25℃—33℃的最佳生长区间;湿度管理则依靠棚边可灵活收放的塑料薄膜,当传感器监测到湿度低于45%时,工作人员会及时覆盖薄膜锁水;若湿度高于60%,则拉开薄膜通风降湿。“你看现在的仪表盘,温度刚好30℃,湿度50%,正是灵芝生长最舒适的状态。”杨钟钰指着大棚内的温湿度表说道。
通风管理同样暗藏“巧思”。基地摒弃了传统大棚的强风直吹模式,利用棚边自然生长的杂草形成“天然风障”,将强通风转化为柔和的空气流通。这样既保证了棚内空气新鲜,又避免了强风、热干风对娇嫩的灵芝菌盖造成损伤。工作人员每天会定时巡查,结合监测数据实时调整温湿度和通风状态,用“保姆式”的管理守护着每一株灵芝的生长。
扎实的技术支撑与精细化管理,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灵芝属于慢消品,消费者多按克购买,所以我们一直坚持‘以销定产’的策略。”杨钟钰说,今年根据市场订单,基地共培育了1万多包灵芝菌包,不仅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利润,还带动了周边十余名村民就业,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
创新驱动全链条延伸
在山西微享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灵芝种植基地,一片养殖区热闹非凡。卢氏鸡、乌鸡、九斤红等3个品类的近2000只土鸡,正围着食槽争抢饲料。
“你闻这饲料,有股淡淡的香甜味,里面加了灵芝粉、草粉、豆粕、鱼粉,还拌了油和糖,营养特别全面。”杨钟钰拿起一把饲料介绍,“用它喂出来的鸡,下的蛋一个能卖到3块钱,鸡肉紧实还带菌香。”其实,基地最初还试过养殖兔子、羊,最终选择了投资最少、120天至150天就能出栏的鸡。这样培育出的“灵芝鸡”,一经出栏便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等灵芝产量上来,我们计划把养鸡规模扩大到5000只甚至1万只。”
更让人惊喜的是产业带来的健康馈赠。“在园子里住了十几年,身体很好,家人也都跟着受益。”杨奎玉的话,印证着这份事业的特殊价值。
生态养殖只是产业链延伸的起点,基地更着力推动灵芝从“初级农产品”向“高附加值加工品”跨越。依托“晋创谷·运城”平台资源,公司去年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针对灵芝加工中的腥味、苦味难题攻关,构建起闭环健康产业。
“我们按‘冰鲜灵芝三产融合产业链’推进,种植端实现灵芝与蔬菜、粮食协同种植;加工端完成了灵芝饮品、白酒、醋的初步研发;养殖端的灵芝鸡、灵芝饲料项目也稳定运营。”杨奎玉介绍,高校团队为加工环节提供关键支撑,比如优化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研发符合大众口味的食品配方,让“小众仙草”走向大众市场。
如今,产学研融合下的“产品矩阵”已初见雏形。除鲜灵芝、灵芝鸡等初级产品外,灵芝玉米面粉、全麦面粉等健康主食,以及灵芝酒、灵芝醋等特色饮品,均完成样品试制,正逐步推向市场。
“过去灵芝认知度低,现在通过多元化加工融入日常饮食,既降低消费门槛,又提升产品价值。”杨钟钰表示,未来将进一步落地食品、快消品加工项目,让灵芝成为运城的“特色标签”,更成为带动村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