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8-13
李慧菊
1945年抗战胜利后,人们对于抗日战争中谁是中流砥柱的问题存在认识上的分歧。伴随着国际政治的波谲云诡,历史虚无主义也有卷土重来之势,因此我们有必要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对此问题作一梳理。
把握历史规律,抓住社会主要矛盾
在对待抗战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坚持唯物辩证法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明确近现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为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而非阶级矛盾。中国共产党从民族矛盾出发,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抗日。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华北事变后,华北局势危急。面对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顺应时代要求,适时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等中共代表与张学良、杨虎城将军进行多次积极沟通协调,全力推动事变和平解决,促使国共合作抗日成为历史必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一直尽力维护统一战线内部的团结与统一,从抗战大局出发,提出“抗日高于一切”的原则。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关于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和原则,推动了国共合作抗战到底。
立足历史方位,制定科学战略方针
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落后、军事力量薄弱的背景下,制定、实施正确的战略方针和抗战路线是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所在。
战略判断的两种认知:片面抗战与全面抗战。抗日战争作为全民族反侵略战争,其胜利无法依靠单一政党独立达成。基于这一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指明了夺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引领全民族抗战一步步走向胜利。而国民党始终推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这一路线导致正面战场接连失利,使抗战初期陷入极为被动的局面。
战略布局的两个战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抗日战争时期,基于中日两国的国情差异与力量对比,形成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的战略格局。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实施多次会战,付出重大伤亡,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日军进攻。但由于蒋介石集团坚持片面抗战路线,奉行依赖外援、一党速胜的战略,忽视根据地建设并制造多起国共摩擦事件。这种战略失误与政治内耗,致使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难以协同,最终在豫湘桂战役中遭受重大失败。在正面战场屡遭失利之际,中国共产党率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防御阶段,敌后战场以战略配合缓解正面战场压力;相持阶段,其成为抗战主战场;反攻阶段,敌后战场迅速扩大,全面出击,解放了大片国土。
战略指导的两种选择:僵化应对与主观能动。抗日战争中由于敌我力量强弱对比悬殊,在既定的物质条件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争取战争胜利有着重要意义。仅全面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开展大小战斗12万余次,日均约40次,对日军的牵制比例从1938年的58%提升至1944年的64%。这一成果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与战争实际紧密结合,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战略转变,为抗战胜利作出关键贡献。
坚持人民主体,凝聚民心取得胜利
中国共产党立足人民立场,维护人民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工农无产阶级的政治力量,与人民的利益相一致。因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能够始终站在人民立场,通过自己的思想主张、实践行动感化人民、凝聚民心。在抗战中始终坚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密切了军民关系,增强了官兵的团结;始终坚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与百姓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延安作风;同时在抗日根据地推进“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减租减息、精兵简政的政策,都得到了各阶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与澄清抗战历史,以科学态度还原历史真相,才能唤醒集体历史记忆,巩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历史定论,为实现民族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平陆县委党校)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