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垣曲县长直乡西交村

阵地有力量 “微度假”出圈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8-13

采摘欢乐多

立秋过后,风轻云淡,位于亳清河畔的垣曲县长直乡西交村焕发新颜。这里,是党建引领下基层治理的坚实阵地,是村“两委”团结带领群众共同奋进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西交村坚持以严的作风和实的举措,推动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开启了基层治理与振兴共融共进的崭新篇章。

“红色引擎”驱动——阵地稳了,乡村有了主心骨

“四月那次不动产权证的发放,让我们群众感受到了‘大红本’带来的喜悦!”村民席红云感慨。那天,西交村村“两委”在垣曲县自然资源局不动产登记中心的帮助下,组织开展了农房房地一体不动产确权颁证集中发放,确保宅基地和房屋产权清晰,给群众吃下“定心丸”。

西交村党支部书记陕正红表示:“‘阵地’是根基,是村庄发展的根本保障。守住了基层阵地,就是守住了群众的信任和发展的底气。我们村‘两委’干部要立足于此,发挥好‘红色引擎’作用,确保治理‘有力、有序、有温度’。”

近年来,西交村村“两委”坚持党建引领,筑牢基层治理“红色堡垒”,先后构建起“党委指导、支部强基、党员冲锋、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通过划细红色网格,落实“行政村-村民小组-党员联系户”三级组织链条,将党员责任和服务精细到每个角落。

此外,他们还创新打造“理论课堂+田间课堂”学习模式,村党支部书记亲自带头讲政策、传理念,干部和党员深入田间地头,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每月开展“党员微论坛”“乡村振兴金点子”等活动,既提升了党员政治素养,也增强了他们带动群众致富的能力。

纠纷不出村

同时,在推行“党员积分制”以后,西交村的党员也越来越习惯于亮身份、作表率。无论是在村还是县城居住的党员,都积极参与“一月一主题”的志愿服务,把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名老党员说:“党员就是群众的带头人,亮身份、当标杆,大家心里都有底,村里的事才能办得漂亮。”

现在的西交村,以党建促基层治理,形成了“一线守阵地、基层强根基”的良好态势,真正把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放在首位,基层治理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显著提升。

“产业链”开花——四季有收成,日子更带劲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西交村村“两委”深刻把握这一关键,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激活村集体和农户的“双增收”动力。

秋风送爽,双龙种植合作社的果园里,黄金蟠桃虽已过收获期,但香菇大棚内依然一派繁忙景象。种植户丁晓玲的黄金蟠桃果园在前段时间经历了一段“红火”日子,她笑言:“村‘两委’带头抓技术、开渠道,这几年种植规模越来越大,销量越来越好。”

“大棚经济”兴旺

村“两委”创新“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模式,以食用菌产业园为引领,通过订单农业、技术共享带动全乡种植;推行“大棚经济+倒茬耕作”,实现“菌-瓜-菜-粮”复合轮作,设施利用率提升40%。运用四季恒温棚、立体化层架种植与数字化技术,构建全流程标准化体系,提升生产效率与品质。引进黑皮鸡枞等珍稀品种,搭配传统菌种,形成多元矩阵。构建“租金+股金+薪金+福利金”收益体系,实现集体与群众“双增收”,并结对帮扶源峪村,共享资源,实现联村共富。

与此同时,在注重农旅融合方面,西交村还不断推动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一方面吸引游客采摘鲜果,体验田园生活;一方面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方式,让年接待游客和销售数量“双向”增长,也让带动村民致富的“绿色通道”越来越宽。

不难看出,作为产业发展的“领头雁”,西交村村“两委”正不断通过积极协调资源,引导资金和技术下乡,助力农户走上科学种植、品牌营销的致富路。乡村产业的持续繁荣,为该村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微度假”出圈——景美人旺,幸福就在身边

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底色。西交村村“两委”把环境整治作为“必答题”,带领党员群众以实际行动美化家园,打造生态宜居村庄。

为此,这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子每年都会定期开展各类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累计清理陈年垃圾300余平方米,拆除破败畜禽圈舍20余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污水处理工程顺利投用,实现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亳清河水质明显改善,20余种野生鸟类纷纷栖息河畔。

作为亳清河沿线的重要节点,西交村还敏锐捕捉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机遇,迅速行动,主动对接专业运营团队,盘活闲置资源,对传统景点进行升级改造。西交荷花池、麦田咖啡、二月兰花海、粉黛乱子草主题公园等特色旅游景点串联成“一条美丽链”,构建起集“美景、美陈、美食、骑行、娱乐、研学”于一体的“乡村微度假”多元业态。

曾经的小河口烧烤基地荒草丛生、设施陈旧,如今在乡党委、政府和村“两委”支持下,返乡创业的周晋文、李洁夫妇倾力打造的“林涧餐吧”已成为热门旅游地标。通水挖河、搭建小桥、种植花木,巧妙融入国风元素,营造“移步换景、最景含韵”的户外就餐环境;露营区、儿童游乐区和传统手工艺展示更是丰富游客体验。

“露营亲水”悠然

“餐吧运营后,日均接待游客超百余人次,月营业额达10万元。”周晋文介绍,餐吧80%以上食材来自本地,与农户签订长期采购协议,每户年增收两万元以上。

村“两委”发挥“引领者”作用,积极带动周边村民发展民宿、农家乐,完善文旅产业链,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乡政府同步完善旅游标识、基础配套,打造“前场-后窑-堡上-下街”的特色游览循环圈,年吸引游客预计超过30万人次。

面子到位了,里子不能少。西交村大力推行“星级文明户”创评,激励村民积极参与移风易俗、孝善敬老等活动。此外,村里组织的“星级好媳妇”志愿服务队,开展关爱帮扶、矛盾调解、庭院美化等50余次志愿服务,也让这里的乡风文明日益浓厚。

如今的西交村,道路宽敞、环境清新、产业繁荣、民心凝聚——这是村“两委”带头实干的成果。正如老党员吉庆峰所说:“村‘两委’带着群众走,群众跟着村‘两委’干,这村庄才有了未来。”

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断深入的时代洪流中,西交村村“两委”带领党员群众,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守护基层阵地,以创新务实的举措推动产业兴旺,以绿色文明的理念塑造美丽乡村。这里不仅有田野的芬芳,更有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心——乡村振兴的画卷,正由他们用汗水和智慧,描绘得更加精彩纷呈。

记者 刘凯华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