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8-12
清晨的临猗县庙上乡交易市场,货车引擎轰鸣声与商贩叫卖声此起彼伏。好义村枣农王磊刚卸车的冬枣转眼售罄,他笑着感慨:“好枣抢手得很,一分钟定价是常态。”
在这片黄土地上,临猗冬枣正经历着从传统种植到智慧农业的华丽转身——钢架大棚温控系统精准守护着枝头的青红,而新建成的现代化交易市场,正为这颗“黄金果”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大棚装上“科技芯”
“以前卷棉被得夫妻俩忙活两小时,现在按个手机键,3分钟就能搞定!”王磊站在自家钢架棉被棚前,演示通过物联网系统控制棚内环境的“绝活”:轻触屏幕,棚顶的保温棉被缓缓卷起,晨光穿透棚膜,洒在缀满枝头的冬枣上,宛如给果实镀上一层金边。
棚角的智能控制箱内,温度传感器与通风系统联动:当棚内温度超过28℃时,自动开启卷帘通风;低于15℃时,深夜自动覆盖棉被保温。
“今春寒潮来袭,我这心里‘稳如泰山’,冬枣产量一点没受影响。”王磊的感慨,道出了科技对农业的颠覆性变革。
智慧大棚不仅让农事劳动“减负”,更让果实品质“增值”。通过精准调控温湿度,冬枣裂果率从30%锐降至5%以下,果皮光滑如玉,肉质脆嫩多汁。更关键的是,钢架棚使冬枣提前两个月上市,批发价翻倍增长。
“6亩地一年多赚五六万,这钱挣得比过去轻松多了!”王磊笑着托起一串冬枣,青红相间的果实里,藏着科技赋能的甘甜。
在临猗,11万亩这样的智慧大棚连绵起伏,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鲜枣示范基地与设施冬枣科创基地。
28°甜的创新之路
在交易市场的品控中心,临猗冬枣28°甜的品牌标准正在严格执行。“临猗冬枣肉质细腻、脆嫩多汁,丰富的矿物质含量使其成为商超抢手货。”客商张祥告诉记者。
“二代冬枣单果重超20克,甜度稳定在28°左右。”临猗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荆晓丽介绍。
临猗,作为中国鲜枣的重要起源地,历经3次产业革命:从露天种植到设施大棚,从粗放管理到智慧农业,从本地销售到出口海外。如今,20万亩枣海碧波荡漾,年产鲜枣4亿公斤、产值突破30亿元。
而临猗冬枣28°甜的品牌标准和20.8亿元品牌价值的背后,是临猗县委、县政府坚持“特”“优”战略引领与对全产业链的精密锻造。
庙上乡作为核心产区,9万亩农用地中8.8万亩种植设施冬枣,年产鲜枣1.5亿公斤,产值超10亿元。
该乡以“28°中国好枣”品牌为引擎,依托合作社推广“六统一”标准化生产模式——统一品种、技术、投入品、包装、销售、品牌,让每一颗冬枣都成为品质的代名词。
新一代冬枣更是以“硬实力”征服市场:单果重超20克,甜度达28°左右,皮薄肉脆,浓甜多汁,富含钾、钙、镁等十多种矿物质及维生素,被誉为“枣中贵族”。
在临猗县特贡冬枣专业合作社,新建的3个交易市场、8个冷库与数字化分选设备,为冬枣销售筑起硬核支撑。
“我们与‘世界500强’海亮集团旗下明康汇的合作,让临猗冬枣直供沪浙800余家高端商超,每斤溢价2元,助农增收600万元。”合作社负责人表示。
从“一颗枣”到“一条链”
临猗冬枣产业的腾飞,不仅在于田间地头的科技革新,更在于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与创新。
——临猗县委、县政府联合河北农大、山西农大等高校,推广矮密早栽培、水肥一体化等六大高新管理技术;建成现代设施鲜枣数智产业园,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实现环境监测、病虫害预警、水肥精准调控的智能化管理。二代冬枣作为主推品种,通过环剥环割技术提升坐果率,以生物防治替代化学农药,打造绿色生态产业链。
——山西九穗嘉禾数字农业有限公司在庙上乡建成的高标准综合交易市场,填补了区域规模化交易的空白。市场通过优化功能区划,实现种植、分选、仓储、物流、销售一体化布局,减少中间成本,使物流效率提升30%。2025年鲜枣产业发展推介周上,该市场吸引全国十余家大型商超、16家电商平台签约,订单金额达3000万元,构建起“线下市场+电商平台+外贸出口”的立体销售网络。
——临猗县积极探索“冬枣+休闲+文化+观光”模式,打造冬枣文化节、采摘体验园、农耕博物馆等特色项目,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游客可在枣园中体验采摘乐趣,在文化馆里了解鲜枣历史,在电商直播间观看分选过程,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
庙上乡综合交易市场智能分拣线上,一颗颗冬枣正沿着传送带奔向精美包装盒。这些印着“28°临猗冬枣”的盒子,将乘着冷链货车驶向远方——有的进入北上广的精品超市,有的登上跨境电商的页面,还有的将成为农旅观光园里的甜蜜伴手礼。
从钢架大棚里的精准温控到智慧市场的全链聚合,一颗冬枣的旅程,正奏响河东大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 付 炎 特约通讯员 罗晓庆)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