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乡村“夜市”点亮农人的幸福星光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8-08

记者 赵茜

当城市的霓虹渐次亮起,临猗县的乡村夏夜正升腾起别样的烟火气。一个多月以来,该县猗氏镇杨家庄、楚侯乡高头村附近的消夏活动现场,美食香气与乐曲嬉笑声交织,农人们卸下一天的疲惫,在熟悉的乡音里寻得慰藉。这幅乡村“夜市”的热闹图景,不仅是夏日里的片刻欢愉,更藏着乡土里幸福升级的密码。

舌尖上的安稳:

固定摊位串起供需两端的甜

傍晚,杨家庄消夏活动现场的摊位前已围坐了不少食客。赵敏麻利地翻动着鏊子上的饼子,金黄的油花滋滋作响,与旁边摊位上羊肉泡的香气缠绕在一起。“以前天不亮就得装货赶集市,现在守着家门口就能做生意。”她擦了擦额头的汗,指了指身后码得整整齐齐的凉菜盒,“每天多卖百十个饼子是常事,附近叔伯们干完活可以来这垫垫肚子,不用再跑二三里地去城里了。”

在高头村附近的涑水烟火步行街,熬菜的热气氤氲着蒸腾的生活气。附近东朝村的李先生带着儿时的伙伴围坐在小马扎上,搪瓷碗里的肉片泛着油光。“在城里修理厂忙了一天,回村就想来这儿坐坐。”他夹起一块豆腐笑着说,“比饭馆里的饭菜有滋味,这是咱农村人自己的‘深夜食堂’。”从流动赶集到固定经营,从填饱肚子到情感寄托,乡村夜市让食物超越了果腹功能,成为连接供需的温情纽带。

乡音里的舞台:

寻常农人唱出生活新滋味

“辕门外三声炮响震天阙”——杨家庄的戏台前,蒲剧演员的高亢唱腔刚落,台下就爆发出带着乡音的叫好声。转场的间隙,邻村王女士带着姐妹们登上舞台,她们自编自演的健身舞配着欢快的鼓点,红绸子在灯光下划出灵动的弧线。“平时在地头忙农活,晚上凑一起排练,就图个乐呵。”她说,“现在有了正经舞台,能把咱农民的精气神亮出来。”

舞台前广场上,军鼓队的节奏敲得震天响;舞台两侧,孩子们围着看戏曲演员的“家伙什儿”;台下,老人们摇着蒲扇哼着熟悉的唱段。从专业剧团到业余爱好者,从传统戏曲到现代舞蹈,乡村夜市的舞台没有门槛,每个参与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在这里,农人们既是观众也是主角,在乡音乡韵里表达对生活的抒情。

烟火中的幸福:

一场接地气的乡村治理实践

“以前忙完地里活只能在自家门前凉快会儿,现在能在夜市上逛到九点多。”楚侯乡东三里村的杨女士牵着孙子的手,指着不远处的蹦床说,“娃在这儿玩得开心,我和老姐妹们能聊聊天,这日子美得很。”在她看来,消夏活动带来的不仅是热闹,更是乡村生活品质的提升。

这些散布在村落间的夜市,本质上是一场接地气的乡村治理实践。无需复杂的规划设计,只需为村民搭建一个平台,便能激活乡土社会的组织能力。商户们自觉维护摊位卫生,村民们轮流负责现场秩序,连孩子们都知道不能乱扔垃圾。这种由内而外迸发出的活力,让乡村夏夜有了温度,更让幸福二字变得可触可感。

夜色渐深,杨家庄的戏台仍灯火通明,涑水烟火步行街的摊位前依旧人声鼎沸。这些看似寻常的乡村夜市,正以最贴近土地的方式,编织着农人的幸福图景。当城市人向往“诗和远方”时,临猗县的农人们在自家门口,就把日子过成了令人羡慕的模样。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