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县域>

生态筑基 产业向新 城乡共美

——永济市争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排头兵纪实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8-04

坐落于黄河之畔的鹳雀楼

伍姓湖水生态修复工程加速推进,通过清淤、植被种植和曝气系统等,着力将黄河中游最大淡水湖水质由Ⅳ类提升至Ⅲ类;光电产业园总投资8.7亿元,已建成厂房10.4万平方米,并吸引6家企业入驻,正加速打造“材料—模组—终端”光电全链条;城区雨污分流系统改造工程累计新建改造管网168公里,实现“雨污各行其道”,有效缓解内涝并减轻污水处理厂负荷;鹳雀楼景区2025年上半年接待游客超47万人次,综合收入大幅增长,其丰富的文化展陈与节庆活动成为黄河文化旅游带上的璀璨明珠……这片曾见证“天下之中”辉煌的土地,正以生态筑基、产业向新、城乡共美的崭新姿态,争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排头兵。

今年以来,永济市以争当运城建设“一城两区三门户”排头兵为牵引,以转型提质为主线,以打造先进制造强市、品牌农业强市、新兴旅游强市、活力生态强市“四个强市”,建设“幸福家园、平安永济”为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动高水平生态治理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的高质量发展县域标杆。

保护修缮后的蒲州故城北城墙

生态筑基

系统治理守护大河安澜

仲夏时节,立于伍姓湖亲水景观台,但见波光潋滟、香蒲摇曳、锦鳞游泳,一幅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跃然眼前。谁曾料想,这片11.3平方公里的水域,曾因COD浓度超100mg/L、富营养化严重而被列为劣Ⅴ类水体,如今生态蝶变,1.1万余株乔木、5000余株灌木沿湖挺立,38万平方米花草铺就生态绿毯,今年将彻底退出劣Ⅴ类。

近年来,永济市以涑水河入黄口为重点,加快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协同开展“净河、减污、治路、洁产、扩绿”五项攻坚行动,系统推动伍姓湖、涑水河等重要水体综合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中条山生态修复、伍姓湖水质提升等项目,谋划涑水河生态复苏工程,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上先行示范。

保护修缮后的蒲州故城鼓楼

伍姓湖的华丽蜕变,正是永济市全域推进生态治理的生动缩影。其治理成效,清晰地投射在黄河支流水质的“晴雨表”——张留庄国考断面上。张留庄国考断面2025年上半年的监测数据令人振奋:COD浓度降至19.583mg/L,同比大幅下降27.9%;氨氮浓度仅为0.634mg/L,显著下降35.6%,两项关键指标持续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而支撑这一亮眼成绩的是永济市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和“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的协同发力与精准管控:涑水河沿线11个雨污混流排水口全面封禁,22个农田退水口全部封堵,18个沿河排污口实现滴水不入河精准管控;伍姓湖人工湿地二期等8个治污骨干工程高效运行,14个农村污水处理站加速织密处理网络;21家重点涉水企业实行“专人驻厂+智慧监控”,坚决杜绝偷排漏排,累计清运河道垃圾800余立方米,保障河畅水清。

永济市城北污水处理厂

生态修复的“手术刀”也精准挥向永济段黄河沿岸的山野“伤疤”。针对韩阳、蒲州等4个镇(街道)26处47.54公顷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永济市投资820余万元实施“外科手术式”治理。工程创新应用“植物根系营养杯”技术并保障随栽随浇,苗木成活率与工程质量获评运城“双优”示范。这把“手术刀”疗效显著:区域植被覆盖率从不足10%跃升至85%以上,新增林草地46公顷,年减蚀土壤8000吨,碳汇能力大幅增强,让裸露的矿山重披绿装,成为黄河中游山野生态修复的精准实践。

作为黄河中游的重要节点,永济市深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筑牢黄河生态屏障。坚持系统思维,统筹上下游、左右岸,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深化污染防治攻坚,完善流域生态大保护格局。锚定核心工程,全力攻坚“一泓清水入黄河”项目,铺就绿色发展基石,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变革,推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在守护母亲河安澜的时代大考中,书写担当有为的答卷。

废弃矿山修复成效显著

产业向新

绿色动能重塑经济脊梁

永济光电产业园内,一派火热景象。一期标准化厂房鳞次栉比,企业已悉数入驻;二期工地塔吊林立,加速延伸光电产业链条。厂房内,永美时代新设备开箱待装,北方时代生产线工人穿梭,康泰电子试产灯光闪烁……从精密材料到智能终端,这座百亿级产业新城正拔节生长,涌动着创新与发展的活力脉动。

山西大象农牧集团有限公司

不远处,新能源电池材料、新能源汽车部件、环保新材料3条战新产业链正加速成型:蓝科途新材料全球领先的7.5米宽幅湿法隔膜生产线轰鸣运转,年产基膜7亿平方米、涂覆膜5亿平方米,成为新能源电池材料链的坚实基座;阳煤千军汽车部件一期工程稳定运行,年产50万台新能源汽车缸盖,与光电产业园的显示模组企业协同,勾勒出新能源汽车部件集群的轮廓;纳博科高性能环保新材料全面投产,泰石节能岩棉一期7.38万吨产能高效释放,环保新材料产业“双引擎”动力澎湃。

传统产业亦在绿色转型中焕发新生:中车永济电机公司凭借全球首台20MW级蒸发冷却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成功下线,荣膺“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以数字化工厂改造为机电制造这一支柱产业赋能升级。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永济段

永济市深入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行动。以机电专业镇为抓手,推动高效电机及电传动领先发展,引导机电加工业拓展民用微型电机,完善产品谱系;强化风电全周期运维,做大生产性服务业;鼓励铝加工拓展精深加工,招引高端企业;发展面粉、肉鸡、酱料、牛肉饺子、河鲜五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推动印染包装智能化、高端化转型;提升中医药趁鲜切制加工水平。同时,加快培育专业镇,破解产业层次低、同质竞争问题,实现“腾笼换鸟”、错位发展,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转型。

与此同时,永济市聚焦“四个农业”,推动现代农业全链升级同步发力:大象农牧以“种养加销”一体化模式打造肉鸡产业“航母”,年产值突破20亿元,带动1.2万农户增收;超人奶业依托智能项圈与精准饲喂系统,实现生鲜乳质量全国领先,塑造“数字+品牌”农业标杆;农田退水治理工程则通过21.53公里生态沟渠与127.19亩人工湿地,为30万亩耕地构筑生态屏障。三大实践彰显永济“特”“优”农业转型实效。

光电产业园区

农业“特”“优”战略结出硕果:水产板块领跑全省,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现代渔业示范园建成投产,“永济黄河鲤鱼”“永济黄河赤眼鳟”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产量产值稳居全省第一。畜牧产业双项夺魁,肉鸡屠宰量5000万羽全省居首,生猪出栏74.4万头领跑运城。品牌农业“扬帆远航”,老冯家牛肉酱、惠畅老粗布远销海外,“永济柿子”“永济冬枣”成功摘取“圳品”认证,产业链价值持续跃升。

近年来,永济市立足制造业基础雄厚、配套完善、交通便利、文化富集等优势,强化精准服务、科技创新与招商引资,加速传统产业升级与企业能级跃升,深化产业链整合,构建产业集群;强化创新引领与载体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深化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转型,促进传统支柱产业焕新升级;立足“特”“优”战略,延链补链发展品牌农业、数字农业,实现三产融合、富民兴村。通过产业基础再造、动能转换与融合发展,永济市成功塑造了创新驱动、结构优化、绿色集约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蓝科途锂电池隔膜生产车间

城乡共美

融合笔触勾勒幸福底色

永济市锚定“城乡共美”目标,统筹推进城市更新、和美乡村建设与文商旅深度融合,绘就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底色。

纳博科环保材料生产园区

推进城市西外环—体育路建设,实施省道238城区段改线、市府西街西延等工程,完善城区主干路网及防洪排涝体系;银杏街等4个街道完成雨污分流改造,告别“雨季看海”;33个老旧小区改造让“老破小”变身“新美靓”,奥体中心、充电桩网络等配套持续完善……老城区迎来“逆生长”。

近年来,永济市科学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城市布局,加速城市更新提质,聚焦城市内涵式发展,全面夯实“里子”、扮靓“面子”。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显著提升,雨污分流管网系统大规模新建改造,有效根治内涝顽疾,同步推进供暖、供气等管网升级,构建韧性城市基底。加快城区路网拓展与改造,完善防洪排涝体系,畅通城市脉络。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及背街小巷更新,盘活低效闲置资源,让“老城区”实现“逆生长”。增建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完善体育场馆、公共停车场、智能充电桩等配套设施,成功创建全国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城市功能与品质同步跃升,居民幸福感触手可及。

千军铝业新能源汽车发动机缸盖智能生产线

在农田退水治理工程现场,生态沟渠将农田退水引入人工湿地,层层净化后汇入涑水河。这项投资8635万元的退水治理工程,是永济城乡融合的微观写照。

和美乡村建设,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今年以来,永济市完善乡村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全面提升。大力实施农田退水综合治理工程,通过构建生态沟渠、人工湿地等梯级净化系统,有效拦截农业面源污染,守护涑水河一泓清水,筑牢乡村生态屏障。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城乡公路改造、生活污水治理、供水管网提升和“四好农村路”建设,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科学完善乡村产业空间布局,强化城镇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以城带乡促进融合。全力打造精品示范村和提档升级村,因村制宜培育民宿露营、休闲采摘、科普研学等新业态,激发乡村内生动力,释放和美乡村的振兴活力。

泰石节能(山西)有限公司

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活化利用深入推进,沉浸式体验与特色研学课程广受欢迎,带动客流显著攀升;鹳雀楼光影秀、尧王台非遗夜游等创新演绎赋予传统文化全新魅力;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串联起万固寺、神潭大峡谷,文旅融合的“化学反应”无处不在,全域融合激发蓬勃活力。

近年来,永济市深挖黄河文化底蕴,推动文化、商业、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赋能城乡繁荣:

伍姓湖入湖口人工湿地项目

——历史遗存活化焕新:加大文物保护与利用力度,推动蒲州故城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苏醒”,通过考古研究、博物馆展陈提升、沉浸式演艺、特色研学课程开发等手段,让千年文脉可感可知。

——核心景区提质扩容:鹳雀楼等核心景区持续提升软硬件水平,丰富文化展陈与互动体验,举办特色节庆活动,开发文创产品,积极创建更高等级景区,游客量与综合收入大幅增长。

涑水河(永济段)河道治理稳步推进

——文旅廊道串珠成链:依托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精心打造的慢行、景观、服务、信息系统,有效串联重点景区景点与生态风光,形成特色鲜明的文旅体验廊道。

——特色文化融入城乡:将诗歌文化、蒲剧文化、德孝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城市设计、景区打造和村镇建设,坚持“一镇一村一特色”,在科学规划的指引下,塑造独具魅力的城乡风貌,提升整体文化品位,让文化“软实力”成为驱动城乡发展的“硬支撑”。

伍姓湖水生态修复工程

从伍姓湖的浊清之变到光电产业园的机械轰鸣,从蒲州故城的千年遗韵到黄河湿地的飞鸟翔集——永济市以“五项攻坚”铺展生态画卷,以“产业矩阵”锻造硬核实力,用“千万工程”联通城乡经脉,用生态筑基、产业向新、城乡共美的扎实实践,交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

蓝科途锂电池隔膜生产园区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