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8-01
□姚俊虎
原临汾地区蒲剧院党委书记,临汾眉户剧团团长,著名美术、音乐家崔凤鸣先生离世已近10年了。他清正廉洁、忠于职守、勇于开拓,为三晋戏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文化艺术界誉为“梨园的栋梁,河东的骄傲”。
崔凤鸣,1938年6月生于永济姚村一户普通农家,幼年丧母。不幸的遭遇,并未抑制他对艺术的孜孜追求,却促使他努力寻找改变命运的良方。
崔凤鸣从小追求上进,热情好动。他明白“是艺不是艺,学会不受气”的道理,深谙“靠力气喝汤,凭技术吃馍”之真谛。他领悟到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才会成功。为了掌握一门技艺,他从学习绘画开始,先拓印后模仿,循序渐进、无师自通,12岁时已描绘出美好人物和山水景色。
崔凤鸣一贯热爱戏曲,触类旁通。20世纪中叶,晋南农村的主要娱乐形式就是唱大戏、赶庙会,每逢十里八乡搭台,人们总会看到他的身影。在他看来,一出戏就是一堂教育课,一段唱如同一首好诗篇,可以从中学到许多社会知识,掌握道德礼仪。他的女儿、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崔彩彩回忆:“父亲年轻时,对戏曲的钟爱可谓梦绕魂牵,如痴如醉,有时候冒着寒暑,背着馍馍,喝着凉水也要赶台口。”当时他时常身无分文,便将从路边捡来的柴火送给剧团灶房,还帮着担水、倒炉灰。炊事员一高兴,干脆让他坐在台边看戏。几年下来,名家的拿手好戏,他看了不少,还学会了许多戏曲唱段。他认为,戏剧表演是一门交响艺术,缺少了相应的舞台美术与音乐伴奏,剧情就会显得单调乏味。
1952年,崔凤鸣被推荐到原永济县文化馆,为业余剧团绘画写报,还学会了登台演出。1955年,得知原晋南眉户剧团广纳贤才,崔凤鸣通过考试如愿以偿成为一名美工,很快又兼任了演奏员。
其间,他特别注意观察兄弟剧团演出海报和舞台背景,决心改变千篇一律、枯燥呆板的固有模式。比如宣传新婚姻法剧目《梁秋燕》,他特意编写了“自由恋爱一对鸳鸯,包办婚姻两方难堪。男女平等三生有幸,遵纪守法四季平安”的广告,很快登上了《山西日报》,引得观众纷至沓来,取得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1959年,晋南眉户剧《涧水东流》赴长春拍摄戏曲电影,崔凤鸣担任板胡主奏,以引人入胜的曲调获得专家们的认可。该剧女主角、著名表演艺术家王秀兰老师也为他的技艺大加赞赏:“崔凤鸣就像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经他设计的眉户曲调,让人唱着顺、看着美、听了乐、想着笑。河东是个出人才的地方,照此下去,他一定会成为戏剧舞台的顶梁柱!”
1961年,崔凤鸣在晋南眉户剧团担任艺委会主任兼作曲,先后为各种戏曲歌舞节目设计音乐80多部。其后,他为大型现代戏《杜泉山》、歌舞《夜诊》和永济道情《管天姑娘》及夏县蒲剧团《卖花姑娘》《换了人间》等作曲,并纷纷获奖。行家们普遍认为,崔凤鸣谱写的戏曲格调不仅具有较强的地方色彩,更能融入较多的生活理念,给人以回味无穷之感。
1977年,崔凤鸣任临汾地区眉户剧团业务团长,主持排导了大型眉户古装戏《宝莲灯》、碗碗腔《红楼梦》,陕西戏曲界的专家专程赶来,与他一起切磋技艺。
1982年,崔凤鸣主持排演了大型现代戏《母与子》并担任作曲。该剧在运城创出连演24场不衰之佳绩。
崔凤鸣慧眼识珠,深刻懂得人才的重要性。他发现、培养出硕果累累的著名剧作家商中有,引进了潘国良、赵梅等演艺名家,为青年演员提供良好学习氛围,大大增强了临汾眉户剧团的发展后劲。
1988年,崔凤鸣主持排演了《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同年10月参加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第七届年会,该剧斩获了剧目、剧本、音乐、舞美等七项第一。
其后,崔凤鸣主持排演的眉户剧《帮工与主人》代表山西参加全国现代戏调演,获新剧目奖头名、作曲一等奖。1993年,崔凤鸣任临汾地区蒲剧院副院长并主持工作,使蒲剧首次走出了国门。他们带着新创作的《孤儿记》参加全国戏剧节北方片调演,获得了剧目、演员等多项大奖。
1995年,崔凤鸣主持蒲剧传统戏《蝴蝶杯》的翻新大改(两本合一)获得成功。他负责拍摄的眉户现代戏《山凹人家》戏曲电视片,获华北片和省电视剧一等奖。
崔凤鸣先生退休后,继续关心戏曲事业的发展,为眉户现代戏《村官》《父亲》的创作排练出谋划策,使这两个剧目获得了巨大成功。崔凤鸣先生真诚坦率、机智幽默、说话逻辑性强,1987年10月,崔凤鸣新排古装剧,邀请到了时任中国戏曲学院名誉院长曹禺先生莅临。
崔凤鸣先生是三晋戏曲界的佼佼者,也是走出河东、办成大事的有能耐人。他的精神与道德,艺术和才华,值得我们深深铭记。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