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29
本报特约通讯员 张广瑞
盛夏的河东大地,热浪袭人。笔者走进绛县横水镇柳庄村,却仿佛踏入一片清凉的文化绿洲。这座千年古村落,正以其厚重的历史积淀和蓬勃的创新实践,倾力书写着文商融合、乡村振兴的时代篇章。当地一句流传数百年的民谣“东陈村,西柳庄,过来过去录家庄”,揭示了三村以古老文明、人才辈出而闻名县内外的历史,也道出了柳庄村在绛县文化版图中的显赫地位,而今日的柳庄村,正赋予这句民谣以崭新的内涵。
古韵悠长:耕读传家铸就千年文脉
柳庄村自古崇尚“耕读传家”,底蕴深厚。明清两朝,这里曾走出百余位进士、举人、秀才、贡士;1977年至今,一代代柳庄学子勤奋苦读,先后有614名大中专学子、11位博士从这里启程,仅2024年就新增1名博士、6名硕士。学成归来的柳庄儿女,如繁星般散落在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上,从乡村中小学的讲台到高等学府的殿堂,全村培育出的教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就超过百位。他们,是柳庄“耕读传家”精神在新时代最鲜活的注脚。
历史的烟云,还在这里沉淀下诸多传奇。相传在上古时期,孕育周人始祖后稷的姜嫄圣母曾在此留居;东晋著名的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也曾在此讲学授徒,文风鼎盛一时。1946年,陈赓大将把指挥部设在了柳庄,在此运筹帷幄40余天,成功指挥了著名的“闻夏战役”,为解放战争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古老的村落,承载着圣贤的传说、文人的足迹与红色的星火,厚重的文化层在此叠加、交融。
古村新貌:红色铸魂焕发时代生机
步入新时代,柳庄这个千年古村并未沉湎于历史的荣光,而是在村“两委”的带领下,以文化为魂,以红色为脉,开启了破茧成蝶的振兴之路。
“守护好红色根脉,讲好红色故事,是我们的使命。”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许学惠的话语掷地有声。这份使命感,化作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柳庄村将宝贵的红色资源视为发展的“金钥匙”,投资290余万元对陈赓指挥部旧址、战时通讯区等5处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场所,进行系统性、抢救性修缮。不仅如此,一座占地1680平方米的“为和平而战主题馆”拔地而起,展现陈赓“智谋超群、坚贞不移”的大将风范。自开馆以来,这里已成为周边地区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和广大群众接受红色教育的热土,累计接待团体和个人参观者已超过4万人次。柳庄,这个昔日的战场指挥部,如今被确定为红色教育基地,打响了红色文化品牌。
为了让村民记住乡愁,增强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也让外来游客读懂柳庄的“前世今生”,村里投资30万元建成柳庄村史馆。馆内,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承载岁月痕迹的农具和生活用品、一段段翔实的文字叙述,生动展示了柳庄村的发展变迁。
重建的姜嫄舞台,飞檐翘角,成为村民文化活动的新载体;村中心新建的小公园,绿意盎然、亭台点缀,是村民茶余饭后休闲的好去处;清晰醒目的导游图,为前来游玩的游客指明方向;大气实用的新建文化大礼堂,成了村里举办各类大中型活动的多功能场所。
富民活水:文商融合绘就振兴画卷
柳庄村村“两委”深刻认识到,要让古村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必须走文商旅深度融合之路,将丰富的历史资源、红色资源、民俗资源和生态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优势和村民的致富源泉。他们精心擘画蓝图,整合周边资源,着力建设以红色旅游为核心、传统文化为依托、自然资源为底色,集吃、住、游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在上级部门支持下,柳庄村先后自筹资金、争取项目资金,完成村内道路硬化、亮化工程,主干道和景区周边绿树成荫;安全饮水工程让家家户户用上放心水;户厕改造和“煤改电”工程极大改善了人居环境;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水泥路、碎石路纵横交错,方便了农业生产。依托地理优势和生态优势,柳庄村还建设了千亩集早春赏花、秋季采摘于一体的连翘产业园。
持续的努力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柳庄村不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跻身省级乡村治理示范镇村行列,更重要的是,文商融合的活力正在转化为真金白银的收益和村民脸上洋溢的笑容。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感受这里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耕读文化与乡村风情,一些单位前来举办团建活动,学校举行研学活动。
据了解,截至7月15日,该村今年依靠红色文旅、姜嫄庙会、连翘种植等,集体收入已有30万元。其中,用于村民从事环卫、景区管理、连翘采摘的工资及千亩连翘260家户主利润分成就有十余万元。“部分村民利用姜嫄庙会摆摊售卖工艺品、农产品、小吃等增加了收入。村集体全年收入有望突破50万元,村民收入占比也会相应提高。”许学惠介绍道。
古韵新辉的柳庄村,正向着文商融合旅游热点村的目标坚实迈进。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