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28
在河东大地的心脏,一条古老的河渠——姚暹渠,早已深深融入运城人的血脉。
它自夏县起源,蜿蜒流经安邑、中心城区,如忠诚的臂膀环抱盐池东、北部,汇入永济伍姓湖。千载流淌,姚暹渠串联起安邑的古韵、城区的繁华与盐湖的沧桑,它已不仅是一条水道,更是一部镌刻着城市兴衰的立体史书。
姚暹渠,从北魏永丰渠的初凿,到隋朝姚暹的重疏,再到今日的全面改造,始终与运城的命运紧紧相依。历经时光的冲刷,如今立于姚暹渠畔,我们问渠几许,得到的是一声声全面落实“人民城市为人民”、全力守护人民安澜的时代回响。
溯源 盐池命脉 千年守护
一渠清水,护盐湖、穿城郭、守安澜。
夏夜的运城,褪去白昼的燥热,姚暹渠盐湖区中心城区段在月色与霓虹中苏醒。汉白玉栏杆沿渠蜿蜒,水面倒映着仿古彩灯的流光,垂柳枝条轻拂涟漪,市民三三两两漫步于渠岸步道,晚风携着微凉的水汽拂面而来。
71岁的王启祥家住禹香苑小区,晚饭后总爱沿着家门口姚暹渠的步道走一走、转一转。
“有了盐湖就有了人,有了人就有了渠。”王启祥念叨着。
运城,因盐而兴,盐是这座城市的灵魂烙印。这片被誉为“华夏宝池”的内陆盐湖,是中华文明诞生的“能量之源”。相传,黄帝战蚩尤于阪泉,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皆环池而建,夏商周三代的文明曙光,皆因这池“国之大宝”而愈发璀璨。《山海经》载“景山南望盐泽”,《周礼》记“其利为盐”,盐池不仅是赋税的支柱,更是中原王朝立足的根基。而姚暹渠的诞生,从一开始就注定为守护这份“根基”而生。
公元505年,北魏正始二年,都水校尉元清站在中条山麓,望着汛期山洪裹挟泥沙直扑盐池的景象,立下“护池通运”的宏愿。他主持开凿的永丰渠,既是食盐外运的“黄金水道”,更是阻挡客水入侵的“坚固屏障”。盐池卤水忌淡水混杂,一旦山洪漫入,盐花消融、盐田被毁,轻则民生凋敝,重则国用匮乏。因此,这条渠道从诞生起就被赋予了“永丰”的寓意——愿盐池永续丰饶,百姓永享安乐。
隋大业年间,都水监姚暹接过了守护盐池的接力棒。这位深谙水利的官员深知,历经百年的永丰渠已淤积严重,防洪能力锐减。他亲率军民“疏淤拓渠,固堤筑坝”,将渠道拓宽至三丈有余,堤坝加高至丈余,让这条古渠重新焕发活力。后人感念其功绩,将渠名改为“姚暹渠”。这一改,便是1400余年。《安邑县志》载其“刷诸水不浸池,利灌溉养万民”,寥寥数字,道尽了古渠“护盐”与“惠民”的双重使命。
明清以降,姚暹渠的守护从未中断。历任河东巡盐御史皆将“浚渠护池”列为第一要务,清代萨哈岱三度出任此职,每年开春必率人修渠,留下“一道长渠百里余,年年积潦苦难陈”的诗句。诗中既有对水患的忧虑,更有“周防预作绸缪计”的担当——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姚暹渠的安澜,就是运城的安稳。
1958年,涑水河流域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涑水河和姚暹渠河堤多处决口,洪水涌入盐池,部分洼地、卤井、硝堆被淹没,损失惨重。此后,随着工业的粗放式发展,姚暹渠成为排污渠,沿岸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时光一晃来到当下,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
自2024年12月,姚暹渠防洪能力提升改造工程正式开工,对中下游进行扩容改造,改造后达到城市20年一遇防洪排涝标准,不仅有效解决中心城区排涝问题,减少两岸洪涝灾害,还将显著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如今,漫步在姚暹渠畔,宽阔规整的河道、坚固崭新的桥梁,与周边的绿树繁花相映成趣。姚暹渠这条千年古渠焕发出新的光彩。
见证 城市动脉 沧桑砥砺
在姚暹渠盐湖区西王村段施工现场,记者看到,宽阔崭新的河道断面已经建设完毕,推土机正在给河道断面上铺好的防护布上播撒生态草籽。
“去年7月这里就发生了一次险情。当时暴雨冲毁了河堤,好多人都踩着稀泥抢险,村里的道路、街上的商铺、地里的庄稼都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毁坏。”盐湖区金井乡西王村村民向记者述说了去年夏天经历的一次险情。
“当时姚暹渠发生险情,一个是由于上游城区段排涝,给下游区域造成了空前压力;再一个是姚暹渠本身泄洪能力有限。”谈起险情发生的原因,盐湖区水务局姚暹渠项目负责人说道。
将姚暹渠纳入更广阔的历史视角看,险情不止这一次,原因也不止于此。
历经千年岁月,姚暹渠静默流淌,见证运城从盐邑小城迈向区域中心的壮阔历程。昔日,它拱卫着仅20平方公里的城郭,是抵御洪水、保障盐业生产的生命线,奠定了“盐运之城”的基石。盐池无恙,则运城兴。
斗转星移。目前,盐湖区城区面积已扩张至200平方公里。姚暹渠的地位愈发举足轻重,它不仅是城区防洪排涝的主要通道,抵御着洪水巨兽的侵袭,更蜕变为一道蜿蜒的水生态景观带,无声地调节着城市生态的呼吸。
与此同时,时代的发展也给姚暹渠带来了新的考验。
随着城市扩张,沿岸工厂林立,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排渠中,曾经清澈的渠水变得黑臭浑浊,鱼虾绝迹、草木枯萎。“臭水沟”成了姚暹渠的代名词,这条曾滋养万物的长渠,一度沦为城市的“生态痛点”。直到近年来,随着生态治理的推进,渠水渐清、岸草渐绿,但城市化的加速又给它压上了新的重担。
昔日“春雨贵如油”,如今却成渠畔守护者心头的“悬河之剑”。涓涓细流亦能令水位告急,汛期更成两难抉择——排,则下游危殆;蓄,则城市内涝。
历届政府都有对姚暹渠的修缮,然而每每修缮,因所需不菲、工程浩大而无法彻底解决问题。经过无数次修缮后,姚暹渠依然沉重地坚守,展示了这条千年古渠对城市最深沉的担当。
然而,对城市韧性的提升,对人民的守护,运城不能忘、不敢忘。
姚暹渠的改造刻不容缓。
新生 时代解答 延续守护
姚暹渠是中心城区一条主要行洪排涝通道,提升改造姚暹渠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利民工程,对满足中心城区行洪排涝要求、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城市发展与古渠承载能力的矛盾愈发明显,一场“让姚暹渠重生”的改造工程,成为运城必须打赢的硬仗。因为这不仅是治愈“水患沉疴”的良方,更是一场关乎民生福祉与城市未来的战略决战。
市区两级政府以“干”字为先,擂响了姚暹渠防洪能力提升改造工程的战鼓,并提出2025年汛期到来之前必须完工。
说干就干,市区两级主要领导多次奔赴省直相关部门,用“守护盐池、保障民生”的决心争取到2.9558亿元专项资金,为工程注入“强心剂”。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姚暹渠盐湖区段、永济市段改造工程有关事宜,要求市水务局做好项目的统筹协调;盐湖区、永济市要抢抓项目建设工期,挂图作战,保证工程按期完工,确保汛期度汛安全。市水务局强化日常调度,采取有效措施,现场办公破解难题,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召开姚暹渠改造工程工作专班专题推进会,统筹协调姚暹渠盐湖区段与永济市段整体推进、工程施工排水方案优化等问题,部署项目建设下一步工作。
此次姚暹渠防洪能力提升改造工程主要对姚暹渠盐湖区城区段干河以下渠段进行扩容改造,起点为姚暹渠货场路泵站,终点至伍姓湖,改造长度45.307公里,渠底由原来的3米至5米,拓宽至9米至10米,设计流量由原来的15立方米每秒提升至40.44立方米每秒,防洪排涝标准一举跃升至20年一遇。此次工程具体由盐湖区、永济市组织实施。其中,姚暹渠盐湖区段改造24.909公里,投资3.94亿元,到位省级资金2.96亿元,占比75%。姚暹渠永济市段改造20.398公里,投资2.65亿元,到位省级资金1.38亿元,占比52.3%。
“盐湖区段改造工程自2024年12月9日起实施,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实行‘两班倒’作业,与汛期赛跑。建设单位推行日报告、周调度制度,对滞后工段加强严管。”盐湖区水务局姚暹渠项目负责人说。
工程难,难在施工期间的排水问题。
城东污水处理厂每日10万立方米中水需经姚暹渠排出,渠道改造必须“无水作业”。盐湖区提出“导流改道”方案,先改造常硝渠,打通雨水入渠通道,再铺设临时导流管道,将中水与雨水全部导入常硝渠。2024年12月20日,常硝渠率先完工,2025年1月15日中水成功改道,姚暹渠终于迎来了“全线干渠施工”的关键节点。
“姚暹渠永济市段工程在2024年9月开工,工程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在于末端8公里范围内,因地下水位过高,需要实施降水作业。我们开动马力、日夜施工,最终打井400余眼,成功降低水位。”永济市水利局局长冯杰说。
渠道设计的细节里,更隐藏着建设者的匠心。
为减少对沿岸农田的影响,工程建设者创新采用“梯形+复式”断面:梯形部分保障排水稳固,复式部分下层矩形、上层梯形,在满足水利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了耕地。
姚暹渠盐湖区段工程2024年12月开工建设,今年4月30日渠道主体工程完工,目前具备通水条件;永济市段工程2024年9月开工建设,今年4月30日主体工程完工,目前已全线通水。
6月18日,盐湖区遭遇了一场强降雨,洪峰达到25立方米每秒,姚暹渠防洪能力提升改造工程接受了首次考验。盐湖区水务局姚暹渠项目负责人说:“针对当下的防汛关键期,人员和机械24小时在施工现场值班值守,重点关注雨情、河道水位变化,及时采取除险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永济市段工程建成后,可显著提升姚暹渠行洪能力,不仅能解决姚暹渠排涝问题,还可为永济市卿头、开张、城东及董村、虞乡两个农场17万亩耕地农业生产以及沿渠15万人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冯杰说。
从北魏的初凿,到隋唐的固本,再到明清的岁修,直至今日的世纪改造,姚暹渠,这条流淌了千年的城市血脉,始终与运城同呼吸、共命运。
如今,站在即将完工的姚暹渠畔,可见堤坝如“铜墙铁壁”,渠底平整如镜,昔日的“病渠”正蜕变为“生态长廊”。这条千年长渠,即将完成从“防洪渠”到“生态渠”“文化渠”的华丽转身。
本报记者 朱 姝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