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28
记者 陶登肖
7月23日,运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授牌仪式举行。当“全国双拥模范城”的牌匾再次悬挂在运城的荣誉墙上,这座有着深厚军民情谊的城市,用“四连冠”的佳绩,诠释了“双拥”的重量。
运城再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是全市党政军民同心奋斗、团结奋进的光荣勋章。从制度框架到落地实践,从政策保障到情感交融,运城的双拥工作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既扎根于历史的深厚土壤,又奔涌着新时代的创新活力。
制度为基:筑牢双拥工作“四梁八柱”
从制度建设入手,认真贯彻落实党管武装双重领导、党委议军等制度,把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党政军重要议事日程。
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层武装工作的意见》到《拥军支前协调制度》,我市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军地合力协作”的工作格局,让双拥工作从“凭热情”转向“靠制度”。
这种制度优势,在数据中得到印证:2020年以来,市、县两级落实保障性经费支持部队建设投资1亿余元;划拨部队军事用地367亩,修建部队进出口道路、战备公路47.848公里,保障部队训练演习、科研试验和抢险救灾等多样化军事任务1170人次。
行动为笔:书写双向奔赴的鱼水情
运城的双拥故事,藏在一个个具体而温暖的行动里。
在拥军优属的战场上,“部队所需就是拥军所向”不是口号:民兵综合训练基地拔地而起,为驻运部队购置的电脑、电视“点亮”军营,转业军官和随军家属100%的安置率,让军人没有后顾之忧。
在拥政爱民的画卷中,驻运部队的身影活跃在抢险救灾一线、乡村振兴战场、校园军训场。来看这些数据:驻运部队参加驻地重点工程建设100人次、20车次、植树造林200余亩、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15次;帮扶14个村,开展帮扶项目13个,投入帮扶资金330万余元、协调资金500万余元;援助中小学校10所,捐资助学100万余元;部队军史馆、武器装备陈列等场所向社会开放30次、接待人数3万余人次,支持驻地学校军训学生39次、25万余人;处置各类突发事件15起;配合地方公安部队抓获犯罪分子、开展城市治安巡逻。这些都见证着子弟兵对第二故乡的深情。
更动人的是那些“双向奔赴”的瞬间:地方为部队修通战备路,部队就帮地方守护平安;政府解决军属就业难题,官兵就为驻地发展添砖加瓦。这种默契,正是鱼水情深最生动的注脚。
创新为翼:让双拥文化浸润城市肌理
漫步运城街头,双拥元素已融入城市血脉。占地两万平方米的双拥主题公园内,老人带着孩子辨认国防知识展板;5.4公里的“国防双拥文化一条街”上,双拥故事墙吸引着行人驻足;43个景区对军人的优惠政策,让尊崇看得见、摸得着。
双拥工作的成果还体现在退役军人的安置与就业创业扶持、军人军属权益保障等方方面面。具体通过开展各类招聘服务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努力帮助退役军人实现高质量就业。
在提升退役军人学历方面,实施“促进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学历教育提升项目。与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录取退役军人成为涉农专业的大专新生。通过单独招生形式,采用线上理论学习、线下实践操作灵活多元教学模式,让退役军人在工作的同时能够提升学历,掌握技能。并且,国家拨付专项资金,减免学费并提供助学金,解决了退役军人的后顾之忧。
据悉,下一步我市将以授牌为契机,持续打造双拥特色品牌,创造更多拥军优属新场景新模式,让鱼水情深的双拥故事在河东大地续写新的华章。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