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25
盛夏时节,暑气蒸腾,我市的社区、景区、乡村,处处跃动着青春的身影。今年暑期,我市组织动员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基层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从城市社区的爱心托管,到文旅景区的贴心服务,再到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这些大学生志愿者用专业知识和青春热情,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成长。
青年相伴——
“暑”期添彩护幼苗
7月22日下午,盐湖区党群服务中心三楼的活动室里笑语盈盈。运城学院大一学生薛欣琪正与2名小朋友对弈五子棋,她指尖轻拈棋子,轻声提示:“这里落子可以形成双活三,思路值得肯定。”随着小朋友稳稳落下制胜一子,欢呼声充满整个房间。这场充满童趣的博弈,正是我市“青春护苗・七彩假期”暑期爱心托管班的生动缩影。
在这间暖意融融的教室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薛欣琪忙碌而充实。刚结束棋局指导,她便来到另外几个低龄小朋友身边,握住小朋友的手示范书写:“‘天’字的横画要平如石头,撇捺舒展似雏鹰展翅。”阳光透过窗户,在练习本上投下温暖的光影,原本歪扭的字迹在薛欣琪的耐心指导下渐趋工整。“参加暑期托管志愿服务,既能为双职工家庭排忧解难,又能把我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付诸实践,这样的暑期格外有意义。”薛欣琪擦拭着额角的薄汗,话语中透着青春的担当。
在教室的另一侧,吕梁学院大二学生孙润敏正带着2名小朋友制作跳棋骰子。原来2个小朋友准备下跳棋,结果却找不到骰子。面对小朋友们的焦急询问,孙润敏笑着取出白纸:“找不到骰子没关系,咱们亲手做的更有意义。”白纸在她们灵巧的指尖翻折,几分钟后2个方正的纸块初具雏形,她手把手教小朋友在6个面上写上数字,小朋友稚嫩的笔迹为骰子增添了独特童趣。当小朋友们兴奋地拉着她围坐棋盘旁,孙润敏故意做出惊喜表情:“掷出6点可是好手气,这步棋能连跳三格呢!”童真的笑声在教室里久久回荡。
这些温馨的场景,是我市“青春护苗·七彩假期”暑期爱心托管班的真实写照。今年暑期,共青团运城市委、市少工委,在全市13个县(市、区)设立了50余个托管点,招募4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为1300余名儿童提供为期6周的托管服务,既精准破解了双职工、新就业群体等家庭“假期看护难”的问题,又搭建起了大学生实践锻炼的平台。
在托管班里,大学生志愿者各展所长,将专业优势转化为育人资源。钢琴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教孩子们齐唱红色歌曲;电子信息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带着孩子们组装简易电路;美术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指导孩子们创作主题绘画……
“托管班可真是解决了我们上班族的大难题。”在市直机关工作的家长王女士感慨道。王女士和丈夫是双职工,暑假没时间看孩子,“托管班不仅有大学生辅导作业,还有心理健康游戏、剪纸课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孩子每天早上都催着出门,说要跟‘小老师’学新本领。”
青春力量——
文旅一线展风采
盛夏时节,运城博物馆内青铜器静静陈列,沉淀着千年历史;盐湖之畔晚霞绚烂,铺展成动人画卷。在这两处文旅地标,一群身着红马甲的青年志愿者忙碌穿梭,以青春热情服务八方来客,为我市文旅发展注入蓬勃活力。
在运城博物馆存包登记处,19岁的大学生志愿者丁楷文正专注地为游客提供存包服务。这位中北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大一学生,每天早上8时40分左右便骑上单车赶来,早早投入工作。“您好,扫码存包更便捷”“大厅一楼设有洗手间”,面对游客的各类问询,他总能精准应答、从容得体。这个自高中起就热心志愿服务的年轻人,谈及在博物馆的经历,眼中闪烁着光芒:“虽然我是运城人,但一直对家乡的历史缺乏系统了解,通过近期的培训和志愿服务,我对运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最初面对老人不知如何放缓语速,到如今能灵活应对亲子家庭的连环提问,他的沟通能力也在一次次实践中悄然提升。
据了解,今年,运城博物馆面向社会招募的大学生志愿者,已成为博物馆里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在游客入口处耐心指导预约操作,在存包处细致解答各类咨询。
在运城盐湖景区的30名青年志愿者正迎来每日志愿服务高峰。7月17日下午5时,盐湖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王君瑞已在检票口站定,汗水浸湿了红马甲,却丝毫未减他服务的热情,依旧微笑着指引游客扫码入园:“阿姨这边请,夜游活动还得一会才开始。”凭借细致的观察,他总能快速捕捉不同群体的需求,让服务更贴心、更具针对性。
当“盬湖新夜·飞天盛宴”的灯光点亮夜空,大学生志愿者李瑞哲正为围观的游客讲解盐湖的奥秘:“您看这粉色湖面,是因为湖中微生物与矿物质相互作用,将盐田染成粉、橙、紫等绚丽色彩,从高空俯瞰宛如大自然的调色盘。”他将景区手册上的地质知识转化为通俗话语,兴起时还拿出手机展示自己拍摄的盐湖日出照片。“给游客讲解盐湖的形成与保护知识,突然觉得自己成了家乡的代言人。”他坦言,这份自豪感让“返家乡”实践超越了任务本身,成为青春与故土的深情对话。
从7月16日至8月25日,盐湖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志愿者在盐湖景区开展为期40天的服务,每日17时至22时坚守岗位。他们在入口处提醒家长看护好孩童,在观景台帮老人调整轮椅,在夜游现场维护秩序……来自陕西的游客张女士深有感触:“刚到景区就有志愿者介绍活动,还提醒我们风大护好小孩,这些年轻人的服务很贴心。”
青春之笔——
绘乡村振兴新景
6月27日,盐湖区上郭乡路家庄村的电商服务中心里一派忙碌景象。运城学院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举着直播支架,跟着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孙国辉,对着镜头熟练介绍:“家人们看过来,这是咱们路家庄的精品桃……”镜头前,多名大学生化身“带货达人”,从果园环境讲到营养价值,不时穿插互动抽奖,直播间热度持续攀升。
“孙书记教我们怎么抓住产品卖点,现在面对镜头越来越从容了。”运城学院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大二学生贺烁强说。除了直播带货,该校学生们还发挥专业特长,为该村集体经济品牌“路兴缘”设计了专属LOGO,用创意为农产品增值。
在该村主街道上,另一番热闹景象同样动人。运城学院20余名美术系学生正踩着脚手架绘制墙绘,蓝天白云映衬下,“幸福盐湖·美丽家乡”的主题画卷徐徐展开。路家庄村的特色桃果产业被栩栩如生地搬上墙面,翠绿的桃叶间挂着饱满的果实,引得村民驻足称赞。“我们把专业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用色彩讲述乡村振兴故事。”运城学院美术系大二学生申芊芊蘸着颜料说,她还计划把创作过程剪成短视频,让更多人看见乡村的蝶变。
这些生动场景,正是运城学院组织该校大学生暑期志愿服务的生动缩影。在盐湖区解州镇,该校中文系“解韵传音”实践团队开展“推普解州行,共筑语言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聚焦解州镇青少年、基层干部、窗口服务人员等群体,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情景对话训练、模拟直播带货等定制化课程,推动基层语言规范化;该校文化旅游系“红耕砺志·铸魂砺剑”实践团队深入平陆县风口村,精心排练朗诵节目,协助平陆县广播电视台完成《我在风口等你》宣传片拍摄工作,以实际行动助力平陆县第七届风口消夏文化节的筹备开展工作;该校“盐博探史·砺行铸知”实践团队在河东池盐博物馆,以志愿讲解服务为核心,用生动专业的讲解,将池盐文化故事娓娓道来,答疑解惑间,在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中展现青春担当。
据了解,今年运城学院围绕“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主题,系统谋划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各实践团队立足运城盐湖生态保护、黄河文化传承和创新、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等主题,结合全团主体活动、全省专项活动和学校特色项目,发挥专业优势,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志愿服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
今年暑假的大学生志愿者,有人在辅导孩子时找到教育的意义,有人在讲解文物时加深对家乡的热爱,有人在助农直播中明白“专业要接地气”,有人在推普实践中懂得“语言是沟通的桥”。从爱心托管班的书桌到文旅景区的展台,从乡村直播间的镜头到田间地头的墙绘,我市大学生志愿者用暑期的实践,回答了“青春何为”的时代命题。
文/图 本报记者 王月文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