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25
在奔腾不息的黄河之畔,大禹渡扬水工程服务中心全体干部职工始终以“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为指引,传承“艰苦奋斗、务实重干、创新进取、拼搏奉献”的大禹渡精神,将根须深扎在灌区群众需要的地方,在晋南大地上勾勒出一幅灌区水利事业蓬勃发展的壮美画卷。
“水脉”连向民心
今年6月,玉米播种出苗关键期遭遇持续高温干旱,大禹渡扬水工程服务中心于6月3日启动夏浇。在该灌区总调度中心指令下,9台机组满负荷运转,6个出水口全力出水,连续25天不间断作业,将黄河水源源不断引入干渠,直达田间地头。
田间地头,一支支由大禹渡扬水工程服务中心党员组成的服务先锋岗活跃其间。他们穿梭在田埂上,合理安排用水顺序,耐心回应群众用水诉求,细致做好各项协调工作,协同水管员组织村民按序灌溉,确保每一寸土地都能及时“喝”到水。
这样的场景,只是大禹渡扬水工程服务中心服务群众浇灌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大禹渡扬水工程服务中心干部职工主动靠前服务,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建立“技术下沉+精准帮扶”服务机制,组织技术人员走进受益村组,为群众提供专业的灌溉技术指导,手把手教大家掌握科学灌溉方法;针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灌溉劳力缺乏的实际难题,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主动上门帮留守老人开闸、巡渠、关水,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在灌溉服务过程中,面对黄河水面杂草多、供水困难的情况,组建“清障突击队”,采用人工打捞作业方式,24小时轮班值守,有效保障机组稳定供水,为灌区农业生产提供坚实的水源保障,也为芮城县连续17年成为全国产粮大县筑牢了水利根基。
节水惠民共振
“用灌区的水,每小时30多元,浇一亩地半小时只花十几块钱。以前用井水,每小时30元却要浇四五个小时,算下来现在能省不少钱。”6月,芮城县周青村农民李安民在玉米地算着这笔实惠账,手机里的水费记录,见证着大禹渡扬水工程服务中心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带来的实惠。
2023年5月,芮城县被确定为“全国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试点”后,大禹渡扬水工程服务中心锚定“灌区龙头、整县推进、全国示范”目标,探索形成“六个一”新模式,走出独具特色的高扬程提黄灌溉农业水价改革“芮城路径”,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灌区的社会效益逐年增强。
这份探索也获得了多方认可:全省农业灌溉发展暨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工作会议在芮城县召开;全国70余家单位前来大禹渡扬水工程服务中心实地交流学习;该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经验受到《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水利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技术赋能灌区
在大禹渡灌区数字孪生指挥调度室,屏幕上黄河水系的蓝色脉络与金色农田交相辉映。工作人员轻点鼠标,水源站即刻启动,一套基于实时数据的灌溉预案同步运行。这是大禹渡灌区作为全国首批大型灌区数字孪生先行先试单位的日常管理图景。
2022年4月,大禹渡灌区成为全国首批23个大型灌区数字孪生先行先试单位之一。该灌区围绕“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按“整合已建、统筹在建、规范新建”原则,秉持“实用、管用、好用”理念,着力推进数字孪生灌区建设。
3月,正值小麦春浇关键时期,芮城县陌南镇窑头村村民张东东家种地规模大、采用水肥一体化喷灌设备浇灌。他通过大禹渡灌区的数字孪生模型生成灌溉预案,根据需水量精确用水。因此,他家的几百亩地只用七八天就浇完了,用水量比以前节省了三分之二还多。
如今,大禹渡扬水工程服务中心初步建成全域数字底板与泵站运行监测可视化模型,能够开展数字孪生场景研究;构建完成“田间需水引导配水输水”的科学调配体系,实现灌区决策从依赖人工经验向数据驱动、模型预测转变,灌溉精准度与管理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下一步,大禹渡扬水工程服务中心将以“全国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和“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县”两大试点任务为重要抓手,始终秉持“灌区浇地才是硬道理”的工作理念,全面推进数字孪生技术在水利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重点水利项目建设,优化灌溉服务体系,为灌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本报记者 王月文)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