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架桑漂流:激流写就的山水长诗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17

姜全成

架桑漂流宛如一首山水长诗,诗读完了,而余韵悠长、意味无尽;架桑漂流恍若一幅风景画卷,我离开那方天地已好几天了,可心儿仍流连在那山那水之间。

7月12日清晨,我和李霄、张合谦两个老伙计从河东广场驱车出发。面向朝霞升起的地方,汽车轮子开始与太阳赛跑。当太阳升到中条山腹地的山头两竿高时,“夏县架桑漂流”六个金色大字赫然映入眼帘。

蓝天白云之下,巍巍青山环抱着一个凉爽宜人的喧闹世界。这里如同逢集赶会一般,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欢声笑语此伏彼起,游客们似乎都是久违的朋友,互相用眼神或言语打着招呼。我们仨随着人流往前涌动。我们沾了年龄大的光,被周围年轻人谦让着优先进了装备室。经过“全副武装”,我们在漂流滑道顶端兴致勃勃地坐上漂流艇。

俯视下面几丈深的碧波荡漾的漂流池,一想到几乎是垂直地滑下去,我心里着实有点儿胆怯。放艇员用清澈明亮的眼神看着我,非常自信地介绍说:“老哥,这是经过多次实践验证的,确保你万无一失!”李霄拍了一下我的肩膀,讥笑道:“胆小鬼,放你二十四条心吧!”老李的讥讽刺痛了我的自尊心,我扭头瞪了他一眼,回怼道:“别门缝里瞧人!”话毕,顿觉浑身是胆,仿佛此刻登上的是冲锋艇。

红色的漂流艇突然像矫健的雄鹰俯冲而下,我听到耳旁风声呼呼。风声停息后,我们已安然无恙地漂浮在蔚蓝色的漂流池里了。真刺激!刺激得我心惊肉跳,刺激得我心花怒放。

在漂流池里戏水玩闹了一会儿,我们又“艇跃龙门”,穿过浪花飞雨,有惊无险地驰入漂道。

架桑漂道水清、谷深、落差大,千回百转延伸了九公里之长。漂道途经焦赞磨刀石、逍遥滩、张飞挡关、二郎滩、龙门、虎门、石门、将军门、孟良谷、青龙潭、好汉坡等十余处自然人文景观。我们三个老伙计“聊发少年狂”,乘风破浪,穿行于翠岑幽谷与历史画卷之中,尽情感受“艇在画中行,我为画中人”的浪漫与刺激。白云为我们护航,鱼虾与我们做伴,涛声为我们加油,微风为我们拭汗。我们时而在惊涛骇浪中失声惊呼,时而于风平浪静中昂首抒怀,时而赏奇景而交口赞叹,时而望古迹而思贤追远,酷暑的难挨和生活的劳累在漂道上烟消云散、荡然无存。最彻底的放松,最畅意的欢乐,最美妙的生命体验,都在此时此刻升华!

架桑漂流景区的夜景,也在我的记忆里烙下了别具风情的深刻印记。这里海拔千米、森林茂密、气候凉爽,是康养的绝佳胜地。灯光下的湖水五光十色,湖上的交通桥宛如一道绚丽的彩虹飞架于星月之间。芳花绿草托举着晶莹的露珠如繁星点点,万千昆虫此起彼伏的和鸣,合奏出大山旷野悦耳动听的小夜曲。朦胧于星光月影中的青山绿水、小楼木屋若隐若现,如梦似幻。湖畔草地上举行的篝火晚会,又给这幽美的夜景增添了一抹亮色。我们陶醉在这绮美无比的夜景中,竟在湖畔草地上东倒西歪地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已是第二天清晨,日历在我们酣睡时悄悄掀过了一页,每人身上还多了一条毛毯,猜想着可能是我们入住的那间小木屋的服务员给加盖上的。

吃过早餐,我们去游览景区的历史人文景观。我们先是走在一条传说是大禹治水时经过的古道上。古道在弯弯曲曲的山脊上时隐时现,蜿蜒着向白云深处延伸。导游指着几处瓦蓝色的青石上凹陷下去好似脚印的浅坑,绘声绘色地讲述,这就是大禹留下的足迹。我虽不相信这是大禹的足迹,一个人怎么可能在青石上踩下这么深的脚窝呢?但我又非常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并且虔诚地希望这是真的。因为大禹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实在太大了,无论怎样描绘和形容都不为过。将我们的先祖予以神化,其实也是一种文化艺术。炎帝和黄帝在民族发展史上的丰功伟绩,大都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的。

现在因为有了这条古道,有了这些踏石成印的痕迹,一下拉近了我们与大禹的时空距离,我们仿佛听到了他震天动地的脚步声,看到了他率领黎民百姓治理洪水的伟岸背影,禁不住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我观察到其他游客也都在兴味盎然地听着,并不断地发出由衷的赞叹声——他们一定与我有着同样的心态。

11点时,我们来到一条狭长的山谷里。1944年深秋,中条山抗日游击队第十支队在这里伏击了一个小队的日本鬼子。此时,正好有一位四十多岁的农民掮着锄头路过这里,情不自禁地给我们讲述了他从他爷爷那里听到的关于这场战斗的情况。他说日本鬼子趾高气扬地毫无戒备地行进到这里时,突然两边山崖上飞下来像黑乌鸦一样的几十颗手榴弹,炸得鬼子人仰马翻、鬼哭狼嚎,一个也没有逃走。游击队也牺牲了6名队员。因为这里离十支队驻地庙前镇史家村有90多里,并要经过敌占区,村民们便帮助游击队把6位烈士安葬在山的最高峰,让他们的头颅都朝着史家村的方向。

十支队是我的故乡诞生的一支抗日队伍,我小时候曾戴着红领巾给十支队队长杨德山烈士扫墓,当时就听老游击队员讲述过这次战斗。想不到半个多世纪后,我竟能目睹这个红色战场遗址,心情不禁格外激动!儿时在老师的带领下,与同学们一起给烈士扫墓的情景清晰地浮现于眼前。此时,我禁不住热泪盈眶,高高地举起手臂,向这片神圣的山谷敬了一个庄严的少先队队礼!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