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游九龙山记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17

王 黎

走过许多地方,看过无数次的风景,然而最美的风景却在我的家乡。不久前,我们一家人兴致勃勃爬了巍峨挺拔的九龙山,体验了一把原生态的山林。看到清幽的溪水潭瀑、丰富的人文胜景,大家直呼“不虚此行”,且建议朋友们,“九龙山,你一定要去一次!”

位于盐湖区东郭镇磨河村的中条山深处,藏着一方人间仙境——九龙山自然风景区。进入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磨河水库,头上碧空无云,脚下湖光山色,远处山峰若隐若现。仙境也不过如此吧!

听当地村民讲述,这座承载岁月痕迹的磨河水库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它默默拦蓄着雨水和山区涧溪的清泉,以防汛、灌溉、供水为使命,宛如忠诚的卫士,为保护盐湖增添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与生机。

越过磨河水库大坝,便能看到铁索浮桥横跨在水面之上。假期里,游客如织,在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疏导下,大家有序排队前行。终于轮到我们踏上浮桥,脚下河水滔滔,浮桥随着水流的节奏摇摇晃晃,仿佛置身于轻功“水上漂”的奇妙场景中。大人们的欢声笑语、孩子们的惊呼声交织在一起,打破了山间的宁静,让四周瞬间热闹非凡,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下了浮桥,便真正踏入九龙山自然风光区。这里空气中都弥漫着草木的清香,沁人心脾。丰茂的水草在风中摇曳生姿,溪流潺潺流淌,一路欢歌。

在幽深的峡谷中漫步,一步一景,沉浸在“曲径通幽处”的美妙意境里。此时此刻,这句诗不再只是简单的文字,而是化作了无尽的联想与深刻的启示。生活中的曲折与坎坷,就如同这蜿蜒的山间小径,看似充满阻碍,实则是通向美好与智慧的必经之路。身处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每日忙碌奔波,很少有机会亲近自然。而此刻,置身于九龙山的怀抱,内心的浮躁与疲惫渐渐消散,仿佛完成了一场心灵的洗礼。

在这片山水之间,有着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这故事的主角,便是舜帝的两位贤妃——娥皇和女英。此处的贵妃池,并非唐代杨贵妃的专属,而是舜帝二妃曾经的洗浴之池。

时光追溯到五千年前,舜帝心系天下,时常前往中条山腹地的盐池、九龙山一带视察民情。河东盐池,作为国家的重要资源,向来备受帝王重视。那首在河东大地广为传颂的《南风歌》,便是舜帝目睹盐池盛景时,有感而发,抚琴吟唱之作。他歌颂着池盐生产与南风的紧密关联,期盼着百姓生活安稳、国家财政富足……我轻声向孩子讲述着,看着孩子眼中闪烁的好奇光芒,心中满是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穿过那片随风摇曳的芦苇丛,眼前赫然出现了“一线天”,两侧皆是陡峭绝壁。抬头仰望,高山巍峨耸立,峡谷幽深狭窄,坡度陡峭,地势险要,就像是被一双巨手生生劈开,仅容一人通过。这种户外攀岩的紧张刺激感,瞬间点燃了我的热血,让我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地想要一展身手。

我双手紧紧拽住铁链,双脚用力蹬着岩石上浅浅的脚印,艰难地向上攀爬。不经意间扫向下方,只见深不见底的沟壑中河流奔腾咆哮,水花四溅,这一幕吓得我胆战心惊,生怕稍有不慎掉进河水中,透透地洗一个凉水澡。

此时,我担忧地看向身旁年仅七岁的小女儿,轻声问道:“宝贝,你敢自己爬上来吗?”她小小的眼眸中闪烁着倔强,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才不怕呢!我要自己爬。爸爸,你在后面保护我就好啦!”

在攀爬过程中,一家人相互扶持,你拉我一把,我扶你一下,齐心协力向着崖顶前进,每一步都充满艰辛,但我们始终没有放弃。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平安爬上了“一线天”的崖顶。站在崖顶俯瞰四周,心中满是战胜困难后的成就感与喜悦,所有惊险的攀爬经历,也成了这次旅程中最难忘的回忆。

沿着蜿蜒的小溪溯流而上,峡谷中凉风悠悠,轻轻拂去夏日的燥热。抬眼望去,九龙瀑布恰似一条从天而降的银链,水花飞溅,涛声连绵不绝,水雾弥漫在四周,如梦似幻。

行至一处小山沟,我们一家人决定在这里来一场有趣的翻石头找螃蟹比赛,看谁能成为最幸运的那个人,寻到最大、最多的螃蟹。就在这时,小女儿惊喜地高呼:“哇,这里有一只大螃蟹!”那声音清脆又响亮,瞬间打破了山沟的宁静。大家立刻轻手轻脚地围拢过去,生怕发出一点声响惊扰了这只“小宝藏”。老公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动作轻柔地捏住螃蟹的背壳,尽管螃蟹奋力挥舞着两只大钳子,拼命挣扎,试图反抗这突如其来的“抓捕”,但终究还是无奈地被圈进小桶里。

女儿满脸得意,骄傲地夸赞自己有一双“火眼金睛”,随后又一脸郑重地向我们宣布:“从今天起,我有自己的小宠物啦!”看着她开心的模样,一家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条古道默默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与繁荣,它就是虞坂古盐道。当一块刻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虞坂古盐道”的石碑映入眼帘时,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虞坂古盐道,堪称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有据可查的最早的人工开凿道路,其历史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彼时,河东盐池所产之盐,凭借其优良品质,已畅销全国各地。为了满足盐运需求,虞坂盐道应运而生,它承载着河东盐运往中原大地的重任,成为南北经济交流的重要连接纽带。

站在古盐道上,俯身凝视那一道道深深的车轮槽痕,仿佛还能听见数千年前车轮的声音。悠悠古道,见证了河东盐池辉煌灿烂的过往,它的每一寸土地都铭刻着岁月的痕迹,诉说着曾经的商贸传奇。

时光流转至唐代,盐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据了半壁江山,出现了“天下之赋,盐利居半”的鼎盛局面,而虞坂古盐道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如此,妇孺皆知的“伯乐相马”“唇亡齿寒”等经典故事,也都在这条古盐道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其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行程中,我们一家还特意前往领略了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平陆地窨院。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人,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踏入这座传承了一二百年的地下四合院,仿佛瞬间踏入另一个时空。

站在其中,抬头仰望,只见一方小小的天空,四周是厚实的黄土墙壁。岁月的痕迹斑驳地刻在每一寸土坯上,无声诉说着时代的变迁。在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与繁华,只有那份独属于黄土高原的宁静与质朴。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这片广袤的黄土高原上,黄河岸边的人们以他们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了这独特的民居样式,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巧妙适应,更是他们对脚下这片黄土深深的眷恋与热爱的体现。

下山途中,大家一拍即合,决定去品尝那远近闻名的乳白羊汤。作为土生土长的运城娃,对这香气四溢的羊汤可谓是情有独钟。一走进饭店,虽然早已过了饭点,可店内依旧人声鼎沸,座无虚席,热闹非凡。

轻轻咬一口“千层饼”,麦香瞬间在齿间散开;夹几片鲜嫩的羊肉,放入口中细细咀嚼,肉质的鲜美让人陶醉;再喝上一口热气腾腾的羊汤,醇厚的汤汁顺着喉咙滑下,一股暖洋洋的感觉迅速传遍全身的每一个毛孔,仿佛所有的疲惫都被这一碗羊汤驱散得无影无踪,幸福感也随之油然而生。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