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我市引进南方水稻制种企业,经数年探索——

​南稻,扎根黄河岸畔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07

记者 范 娜

小麦、玉米,是北方司空见惯的粮食作物。而如今,来自南方的水稻,也在运城黄河滩扎下了根,孕育出全新的产业生机。

袁隆平院士曾言:“我的梦很简单,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份对粮食安全的赤诚坚守,激励着无数农业工作者在希望的田野上不懈探索。在万荣县黄河滩,曾经寸草难生的盐碱地,如今正孕育着新的奇迹。

运城农业农村部门与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历经数年攻坚克难,将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引入这片土地。从企业引进到成果培育,再到产业体系构建,他们用智慧与汗水,在黄河岸畔书写种业振兴新篇章,不仅为当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让“盐碱地变良田”的梦想照进现实。

引 进

数年探索启新程

在万荣县荣河镇刘村的黄河滩,稻田宛如绿色锦缎铺展于天地之间。漫步田埂,能看到蛇类在草丛中穿梭,青蛙在田间跳跃嬉戏。不远处,水鸟俯冲掠过水面,蜻蜓轻盈地停驻在稻苗尖上,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

看着眼前这如诗如画的田园美景,市农业农村局种子站站长景鹏飞感慨万千:“真没想到,数年前的一次尝试,如今竟收获了如此令人惊喜的丰硕成果。”成绩的背后,是一段充满艰辛与探索的引进历程。

时间回溯到2017年,彼时,作为市农业农村局种子站的青年骨干,景鹏飞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获得了前往德国参加中青年农业人才能力建设项目的宝贵机会。在德国学习期间,他深入当地农业科研机构、现代化农场,系统学习了先进的种子培育技术与农业管理经验,同时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种业同仁,建立起广泛的联系。

2018年,学成归来的景鹏飞怀揣推动运城种业发展的满腔热忱,主动联系了十几家曾在德国交流项目中结识的企业,向他们介绍运城的农业资源与发展潜力,诚挚邀请企业来运城考察投资。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业都对运城展现出了浓厚兴趣,但因各种原因,最终只有荃银高科成功落地。

当时的运城,水稻种植规模较小,全市仅有约5万亩水稻,零星分布在万荣、临猗、芮城、永济等县(市),且种植地块分散,不成规模。但景鹏飞坚信,黄河滩涂广袤的土地资源与独特的气候条件,具备发展水稻制种产业的巨大潜力。

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种业领域的领军企业,属于国家种业阵型企业。作为一家集农作物种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科技种业上市公司,其杂交水稻研发能力位居全国种子企业前列。起初,这家实力雄厚的企业对在北方发展水稻种植持怀疑态度。在传统认知中,水稻多生长于温暖湿润的南方地区,北方的气候、土壤条件是否适宜水稻制种,刚开始企业多有顾虑。

面对企业的疑虑,市农业农村局没有气馁,而是以十足的诚意与耐心,持续与荃银高科沟通交流。此后数年,荃银高科始终保持着对运城气候条件的关注。2022年,双方终于迎来了初步对接的契机——在海南举办的中国种子大会上,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苏丽红和荃银高科董事长张琴首次碰面,进行了深入洽谈。

为了用科学数据打消企业的顾虑,2023年1月,市农业农村局将精心收集整理的运城气象数据、黄河滩土质样本交给荃银高科,由上海专业检测机构进行全面检测。检测结果令人振奋——运城的黄河滩土壤富含多种矿物质,加上独特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水稻制种。

尽管检测结果为合作奠定了基础,但水稻制种本身存在着较高风险。这是因为在制种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去杂工作,只收获母本,而父本虽占用种植空间却不予采收,无疑增加了种植成本与风险。出于谨慎考虑,荃银高科在合作初期采取了小规模试种的策略。

“2023年,我们仅试种了20亩。当时大家心里都没底,但令人惊喜的是,这次试种取得了不错的收益。”荃银高科副总经理、首席技术官、荃银农科院院长、农业农村部杂交稻新品种创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从合说。

初战告捷,企业信心大增。2024年,荃银高科黄河制种基地面积扩大到近200亩。11月,苏丽红再次带队前往荃银高科,双方签订了《关于农作物杂交良种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研发中心和制种基地建设项目战略合作协议》。

短短几年间,政企联合科技团队迎难而上,针对黄河滩的盐碱化问题,通过改良土壤、优化灌溉等技术手段,有效降低了土壤盐分。同时,针对人工栽插效率低、成本高的难题,大力推广机械化育秧移栽技术,实现了秧苗株距、种植深浅误差率控制在0.1%以内,水稻成活率高达99.99%的优异成绩。从百余品种中,成功筛选出三大适宜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广的优质品种,在黄河岸边的盐碱滩上创造了种业发展的奇迹,改写了种业版图。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运城市、万荣县农业农村局积极作为,相关负责人时常亲临现场,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不仅协调落实土地面积,为企业解决用地难题,还全力帮助企业建设办公场所、员工宿舍、加工车间、仓储库房等基础设施,配齐工作生活所需的各类配套设施,为企业扎根运城、安心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成 果

盐碱滩上结硕果

走进荃银高科已扩展到400亩的黄河滩制种基地,嫩绿的稻苗在阳光下舒展身姿,整齐列队的植株已返青分蘖生长至30厘米。仔细观察,稻田里暗藏玄机——两行挺拔的父本与十二行纤细的母本交替排列,宛如精密的生命矩阵,将现代农业的科学之美与田园韵律完美融合。

“父本与母本很好区分。”景鹏飞俯身指向稻垄,指尖划过高低错落的植株,“稍高壮实的是父本,低矮纤细的是母本。”这套看似简单的种植模式,凝聚着团队对水稻生长周期的精准把控。

从育秧阶段开始,科研人员便如同“生命计时员”,通过对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的精密测算,让父本的扬粉期与母本的花期分毫不差。8月上旬,授粉时节,工人们会在稻田两端默契协作,手持长绳匀速抖动,稻穗随之轻颤,花粉如薄雾般飘散,在微风中完成生命的奇妙传递,孕育出新一代杂交水稻种子。

“黄河滩是上天赐予水稻制种的天然沃土。”张从合望着无垠的稻田,眼中满是赞叹。这里平坦开阔的地形,让大型农机得以畅行无阻,机械化播种、插秧、收割的全程应用,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而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则成为永不干涸的“生命源泉”,为水稻生长提供了稳定的灌溉保障。更难得的是,进入8月后,运城少雨干燥的气候与昼夜近15℃的温差,为水稻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白天充足的光照助力养分积累,夜晚的低温则减缓呼吸消耗,最终成就了颗粒饱满、品质上乘的优质稻种。

作为来自安徽合肥的种业专家,张从合对两地的差异深有感触:“没想到北方的盐碱滩竟藏着‘黄金密码’!”数据印证了他的惊叹——运城基地去年制种亩产达300公斤,较合肥当地高出100公斤,且稻种籽粒饱满、发芽率高,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更令人振奋的是,荃银高科研发的杂交新品种,彻底打破了传统水稻种植与小麦生长的时间冲突。

“过去种水稻,要从5月栽种,到11月收获,与小麦在时间上‘抢地盘’。”景鹏飞介绍,“如今我们的新品种5月育苗,小麦收割后立即插秧,9月底就能完成收获,实现了与小麦的无缝衔接,从玉米小麦一年两熟,到水稻小麦一年两季口粮,让黄河滩的每一寸土地都能‘一茬接一茬’高效产出。”

黄河岸畔的盐碱滩,正通过科技赋能与模式创新,摇身一变成为孕育希望的“种业硅谷”。在父本与母本的默契配合中,在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碰撞里,书写着中国种业振兴的崭新篇章。

展 望

产业蓝图渐形成

随着荃银高科在运城黄河滩的扎根发展,这片土地正悄然发生着蝶变。企业的入驻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水稻制种技术,更为当地企业、群众铺就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万荣县茂发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18年成立后,开始在黄河滩种植水稻,今年,种植面积已达4300亩,主要栽种了秦那1号、严锋47、严锋985等3个品种,去年亩产量达到了750公斤。合作社生产的“荣后”牌大米口感Q弹有嚼劲,吃到嘴里软糯香甜,已端上了全国各地百姓的餐桌。

“我们采用‘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已实现了从种、收、加工到销售的一条龙产业链。”万荣黄河滩荣后米业种植基地总经理李心枝介绍,荃银高科的入驻,为荣后的水稻种植了提供了可以错开小麦生长周期的新品种,而且南方的水稻种植技术也给荣后米业带来了很好的借鉴。

每到农忙时节,黄河滩涂的制种基地便成了周边村民的“家门口就业站”。从土地流转获得稳定租金,到整地、插秧、授粉、收获等环节的季节性务工,源源不断的用工需求让闲置劳动力找到了新出路。

在宝井村村民张新欠的身上,就能看到这种变化带来的切实红利。

稻田里,65岁的她光着脚,裤腿高高挽起,正娴熟地在稻田里补苗。“我们一个村来了十几个人,大家结伴干活,说说笑笑就把钱挣了。”张新欠直起腰擦了把汗,笑着解释不穿雨鞋的缘由,“穿雨鞋在泥里容易陷住,反倒不如光脚利索。我们每天干8小时,能挣120元到130元,公司四五天结一次工钱,大伙儿都乐意来。”

然而,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张从合望着大片等待管护的稻田,道出了企业的“幸福烦恼”:“插秧、授粉、收获这几个关键节点,每天至少需要上百人,但现在连二三十人都凑不齐。本地人对水田作业不熟悉,在泥地里站不稳、动作慢,培训成本也高。”尽管面临挑战,这片土地的发展潜力依然吸引着企业持续加码。

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中,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深谙此道的市、县农业农村部门与荃银高科携手按下产业升级“加速键”。

翻开我市农业农村部门与荃银高科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一幅宏伟的发展蓝图徐徐展开:未来3年—5年,荃银高科将在运城投资建设3万—5万亩黄河流域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在万荣县布局水稻种业实验中心、初加工中心和研发培训中心,构建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这是一场从零开始的探索。”景鹏飞坦言,当地农业专家过去对水稻种植经验不足,如今正通过与企业技术团队合作,边学边干、边干边研。为破解用工难题、提升生产效率,他们计划引进先进的无人插秧机,推动智能化、机械化作业全覆盖。“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水稻种植人才,让技术在黄河滩落地生根。”

更令人期待的是,随着制种产业的成熟,未来将有更多优质稻种直接面向本地市场。

“以前运城人种水稻都是零星尝试,不成规模。等我们把产业链打通,本地人也能种上高产优质的水稻。”景鹏飞眼中满是憧憬。

目前,在万荣黄河滩,水稻制种与品种区域试验同步推进,当地正朝着“国家制种大县”的目标全力冲刺。凭借荃银高科在种业领域的龙头优势,运城有望大幅提升制种水平,实现政企合作、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的多赢格局。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