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6-30
万荣县黄河滩地,各种农机协作配合进行秸秆回收作业。 本报记者 闫 鑫 摄
在河东大地的田野,当金色麦浪化作颗粒归仓,曾是萦绕在农户心头难题的秸秆处理,正在经历“变废为宝”的绿色革命。
近年来,我市锚定秸秆综合利用率提升目标,以建设重点示范县为突破口,聚焦肥料化、饲料化两大核心路径,奏响秸秆综合利用的奋进强音。政策春风拂过阡陌,项目引擎强劲发力,多元主体踊跃参与,一幅产业升级与生态优化协同发展的画卷徐徐铺展——科学还田厚植沃土根基,“秸秆变肉”“秸秆变奶”解锁饲料转化密码,完备的收储运体系畅通循环链条。
2024年,全市277.52万吨秸秆可收集资源中,263.9万吨实现华丽转身,95.09%的综合利用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6.79个百分点。曾经的农业废弃物,正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绿色宝藏”,勾勒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图景。
科学还田生沃土
在新绛县三泉镇平原村,卫俊武是村里有名的种植大户。他流转了600多亩土地,其中400多亩用于种植小麦、玉米,另外200亩则种上了中药材。这几日,小麦已完成收割,新一季的玉米也迎着夏日的阳光种下,田野间又焕发新的生机。
“今年天气干旱,不少地方庄稼受灾,但我家的小麦亩产平均还能达到1100斤左右,高产地更是超过1300斤!”谈及丰收,卫俊武满脸喜悦地说,这份丰收的背后,秸秆深耕翻埋还田作业功不可没。
去年玉米收获后,卫俊武对土地进行了深耕翻埋还田作业,每亩地不仅能少播2.5公斤小麦种子,节省了种植成本,而且麦苗出苗率高,根系扎得深、长得壮。与未进行深耕翻埋还田作业的田地相比,他家小麦每亩产量足足高出50公斤左右。
“深耕翻埋还田作业能将土层翻动25厘米至35厘米深,土地透气性显著提升。同时,大量草籽、虫卵被翻到地表,在阳光暴晒和自然环境作用下难以存活,可以有效减少杂草滋生和病虫害发生,为农作物生长营造了良好环境。”卫俊武进一步解释。
新绛县农业农村局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服务中心负责人杨泽明介绍,秸秆科学还田在新绛县正稳步推进。2023年,该县秸秆深耕翻埋还田作业面积达到3.6万亩,2024年虽受部分因素影响,仍完成了1.5万亩的作业面积。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周边农户积极参与,累计实现秸秆科学还田10万亩。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户像卫俊武一样,在科学还田技术中尝到了甜头,成为生态种植的践行者。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建设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为核心目标,大力推广秸秆科学还田技术。在稷山、绛县、河津、临猗、盐湖等县(市、区),实施了16.96万亩玉米秸秆旋耕混埋还田作业示范;在新绛、平陆等地,开展了7.8752万亩秸秆深耕翻埋还田作业示范。
这种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传统耕作中作物播种难、病虫害频发等问题,还杜绝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让曾经田间地头的“烫手山芋”,变成了滋养土地的“绿色宝藏”。
与此同时,为深入了解秸秆还田的生态效应,确保技术推广科学有效,我市积极开展相关监测工作。自2022年起,率先在盐湖、临猗两县(区)精心布设秸秆还田生态效应监测点。2023年,又在新绛、平陆两县新增4个监测点。专业技术人员连续3年对土壤病虫草害、作物生长情况、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进行全方位监测与科学评价。这些翔实的数据,将为秸秆科学还田技术的优化和推广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助力我市在农业绿色发展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河津市秸秆收贮中心仓库内,经过粉碎、除尘、压包处理的方形秸秆包。 本报记者 范 娜 摄
饲料转化变“肉”“奶”
在广袤无垠的黄河滩地,麦浪刚刚褪去金色的外衣,搂草机、秸秆打捆机等农机便迫不及待地轰鸣着驶入田间。只见搂草机前端的旋转搂齿如同灵动的手指,贴着地面快速翻转,将零散倒伏的秸秆轻柔聚拢;秸秆打捆机操控着机械巨臂,将散落的秸秆迅速吸入“腹中”,经过压缩、捆扎等一系列精准操作,不一会儿,一个个紧实规整的秸秆捆便如同列队的士兵,错落有致地排列在田地里,成为夏日田野里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黄河滩地成为小麦、玉米的种植沃土,也使得这里秸秆产量颇为可观。
万荣县致远种植专业合作社敏锐捕捉到秸秆综合利用的潜力,积极引进先进农业设备,创新采用“公司+农机合作社+农户+养殖企业”的合作模式。每到夏收时节,合作社统一调度收割机、打捆机、抓草车、运输车等200余台机械设备,在广袤田野上,开展农机作物秸秆灭茬、回收、打捆、收储一体化作业,每年回收秸秆3万余吨。
“这些回收的秸秆经过揉丝除尘等精细加工后,摇身一变成为优质饲草,不仅供给本地市场,还销往周边地市。通过这种模式,我们既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又为养殖业提供了绿色饲料,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合作社理事长孙晓彬谈及秸秆饲料化之路时,眼中满是自豪与憧憬。
万荣县农业农村局农业生态与资源环境保护站负责人范碧丽介绍,今年,万荣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5%,其中生产优质饲料8万余吨。在集中连片种植区域,初步形成了“种植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饲草企业”互利共赢的生态产业化万荣模式。“今后,我们将进一步优化秸秆收储点的布局,健全收储运体系,切实提高秸秆离田能力和秸秆饲料转化效率。”范碧丽说。
秸秆资源的应收尽收,不仅有效减少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更成为破解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关键钥匙。依托黄河、汾河滩地丰富的秸秆资源,我市探索出一条种养结合、变废为宝的循环农业新路径,让曾经的农业废弃物真正实现了“华丽转身”。
在河津市,小麦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同样开展得如火如荼。
曾经,小麦秸秆处理一直是困扰当地农户的难题:随意丢弃的秸秆堆积在田间地头,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还容易滋生蚊虫,而露天焚烧秸秆更是引发空气污染,带来严重的火灾隐患。如今,河津市通过多种创新举措,彻底改写了秸秆的“命运”,让秸秆踏上了综合利用的绿色发展快车道。
“这些秸秆捆将被运往养殖场,成为牛羊等牲畜的优质口粮。”河津市川林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武国强指着整齐码放的秸秆捆介绍,过去,养殖场依赖外购饲料,成本居高不下;如今,本地回收的秸秆经过加工处理后,成了物美价廉的饲料,不仅大幅降低了养殖成本,还从源头上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真正实现了一举两得。事实上,小麦秸秆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等有机物,还含有钙、磷等矿物质及适量水分,经过科学加工后,其中的营养成分能更好地被牲畜吸收利用,提升了喂养效率。
近年来,在秸秆饲料化利用的推广过程中,我市持续加大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购置先进的秸秆收储、打包设备,大力推进青贮、黄贮设施的新建与改造工作,在秸秆综合利用设备更新与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斐然的成果: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新购置茎穗兼收玉米收获机77台、打捆机42台、秸秆粉碎机2台、农用装载抓草机40台、指轮式搂草机3台、打捆包膜一体机2台,并引进可规模化作业的大方捆打捆机1套;新建青储池109453.02立方米,秸秆存储棚39147.25平方米。
数据显示,2024年,我市秸秆饲料化利用量达75.16万吨,占秸秆综合利用总量的28.48%,这一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88个百分点,彰显我市在秸秆综合利用领域的卓越成效。
体系畅通兴“秸”业
走进新绛县盛亮义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仓储区,眼前是一派井然有序的景象:宽敞的仓库里,数十捆圆柱形的小麦秸秆包整齐码放,棕黄色的秸秆散发着自然的气息;另一间仓库内,经过粉碎、除尘、压包处理的方形秸秆包堆叠如山,等待运往各地。这些经过精心处理的秸秆,即将完成从田间废弃物到优质动物饲料的华丽蜕变。
合作社理事长王鑫义介绍,自2023年起,合作社正式投身小麦、玉米秸秆回收利用产业。在县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大力扶持下,当年便购置了小麦打捆机、粉碎除尘压包机等专业设备,2024年又根据生产需求添置了新型机械。对于小麦秸秆,合作社采用晾干储存的方式;而玉米秸秆则通过密闭发酵工艺处理,待营养物质充分转化后进行打捆。如今,这些优质秸秆饲料已走出山西,远销甘肃、宁夏等地,成为各地养殖场的抢手货,真正实现“一根秸秆两头金”的绿色循环价值。
近年来,新绛县在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上持续发力,仅两年时间,便重点扶持13家农作物秸秆利用主体,全力打造秸秆储运中心。这些中心将秸秆收集、存储、运输3个关键环节有机串联,构建起完整高效的运营体系。数据佐证这一体系的蓬勃发展——新绛县秸秆收储运能力从2022年的3万吨,跃升至2024年的10万吨,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以新绛县为缩影,全市秸秆收储运体系在项目示范带动下逐步完善。
“我们以生态产业化为核心导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构建起‘田间收集—集中储运—加工利用—市场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促进秸秆资源就地转化、就近利用、过腹增值。”市农业农村局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站长闫晓强说。
目前,全市已培育出396家农作物秸秆利用主体,建成94家秸秆收储中心。其中,收储量在5000吨以上的有15家,10000吨以上的达8家,15000吨以上的有5家,20000吨以上的3家,更有1家收储量突破10万吨大关。强大的收储运能力,让全市年秸秆收储利用量达到75.16万吨,为秸秆综合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才培养与经验交流同样是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我市每年定期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培训,组织农技推广人员和经营主体代表,多次赴安徽省蚌埠市等先进地区学习取经。通过借鉴当地秸秆综合利用的典型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实践,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我们将紧盯今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秸秆饲料化率达到30%的目标任务。”闫晓强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持续培育壮大秸秆利用市场主体,优化产业化利用结构。尤其在饲料转化领域,将扩大秸秆青(黄)贮、颗粒、膨化、微贮等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打造“运城优质饲草”品牌,进一步推动秸秆饲料增值增效。同时,充分发挥秸秆在种养循环中的纽带作用,大力推广农牧循环和种养结合模式,重点推进“秸秆变肉”“秸秆变奶”工程,让小小秸秆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中描绘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报记者 范 娜)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