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6-30
炎炎夏日,麦浪飘香。驱车行驶在河津市僧楼镇小张村,只见道路宽阔笔直,建筑巍峨挺立,一栋栋小院甚是美观,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一个乡村呈现的面貌。
近年来,小张村坚持产业兴村,依托村庄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凭借一场深刻的农文旅融合变革,赋能乡村振兴,让土地重焕生机,奏响了一曲乡村共同富裕的田园交响曲。
近日,记者来到小张村,只见村舍错落有致,“三小”文化旅游产业园内,不仅文化味和乡土气息十足,现代游乐设施和高科技体验项目也是应有尽有。
小张古堡民俗文化景区。
深挖文化资源
为农文旅融合铸魂
漫步小张村,穿梭于斑驳古城墙间,狭窄的巷道两侧,是晋南古建筑与传统民居,来此品味传统的晋南民俗文化,已成为众多游客独特的度假体验。
“小张村内有一座古堡——小张堡,经重建与修复后,因‘三小’特色而成为河津堡寨文化中的杰出代表。”小张村党支部书记张向平说。
据《河津县志》记载,小张堡始建于明崇祯初年,以其最小古堡、最小城门、最小四合院的“三小”特色著称。小张堡城门狭窄,仅容一人侧身通过,堡内民居错落有致,保留有南北3排古宅、东西3条幽巷,以及20余座精巧的四合院,其中最小的四合院宽度不足5米。
“一直想来山西看古建筑,无意中来到了小张村,没想到这个村子里的民居保存得如此完好,很有晋南特色。”来自河南的郭先生感慨道。
行走在小张村的曲折小巷,青砖、门窗、屋檐,每一座小院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仿佛在无声诉说着过去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祈愿。
不光是传统建筑,在小张村体验民俗文化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历史上,小张村曾是交通要塞,商贾络绎不绝,人们既务农又经商,尤以手工技艺著称,柳编、苇席、粉条、砖瓦等传统制作工艺远近闻名。现如今,小张村依据古籍与县志的记载,一比一复原了晋南地区的农耕用具与生活场景变迁。
“这一排窑洞主要就是用来展示民俗文化的,里面的场景包括农耕生产、私塾授课、柳编技艺、纺线织布、尽孝侍亲等,游客在这里可以怀旧,也可以给下一代讲解过去的生活方式。”小张古堡民俗文化景区运营负责人鲁振宝说道,“我们依托小张堡及丰富的古建文物资源,挖掘‘最小古堡、最小城门、最小四合院’的特色文化潜力,将古堡文化与晋南民俗文化融为一体,盘活20余座空闲宅基地,打造小张古堡‘三小’文化旅游产业园,形成了独特的文旅竞争优势,年创收50余万元。”
据小张古堡民俗文化景区副总经理贺东介绍,景区计划修建一条非遗街,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入驻,让家长们带着孩子在这条街上就能体验河津的非遗手工技艺,打造内容丰富的乡村亲子研学之旅。“地地道道的乡土味儿,才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金疙瘩。”贺东笑着说。
小张村党群服务中心。
本报记者 陈方斌 摄
丰富旅游业态
为农文旅融合赋能
射击场、9D影院、抓娃娃机、碰碰车、摩天轮、跳跃格子大作战,在小张村,除了古色古香的建筑和体验民俗文化之外,各种各样的儿童游乐设施也是让人应接不暇。
在9D影院,不少游客带着孩子一起观看《哪吒》等影片,在科技的加持下,游客仿佛身临其境,跟着哪吒和敖丙一起探索陈塘关等动漫场景,引得现场惊叫连连。“这样的体验也太真实了,我们可以跟着哪吒上天入地,整个过程非常刺激,比普通影院的效果好太多了。”盐湖区游客曹女士看完电影后笑着说。
小张村游乐园。
“我们小张游乐园目前共开发了11个项目,包括跳楼机、海盗船等等。9D影院和跳跃格子大作战都是我们景区在今年‘五一’新上的项目,推出之后就非常受欢迎。实际上,在景区规划之初,我们调研发现,亲子游市场潜力巨大。孩子若是不愿意待,大人往往也待不久。因此,小张村在规划初期便建设了儿童游乐场,以此吸引客流。”鲁振宝介绍。
小张村是“万企兴万村”山西行动典型村,近年来,在僧楼镇党委统筹下,小张村与山西宏达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结对共建,累计投入1.5亿元,打造了“一街三中心”特色文旅格局。其中,“一街”即一条宽25米、长2500米,绿化、美化、亮化到位,具有鲜明河东民俗文化风格的主街道;“三中心”即政治文化活动中心、德孝文化活动中心、民俗文化活动中心。此后,该村便以“一街三中心”项目为抓手,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小张古堡民俗文化景区便是在“一街三中心”的基础上建设的,小张游乐园属于小张古堡民俗文化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挖掘全国“最小古堡、最小城门、最小四合院”历史文化特色潜力上,小张村将独具特色的古堡文化、德孝文化、晋南民俗文化与高标准游乐场融为一体,全力打造配套完善的河东民俗特色文化小镇,大力发展休闲娱乐产业。
“我们每天都会在抖音平台上直播景区动态,也会在主流媒体上宣传,流量好,加之票价亲民,景区的效益非常好。端午节期间,景区每天的游客量都在两千人左右。”鲁振宝说。
曾经斑驳的城墙变身晋南民俗风情展示厅,老旧农耕场地化身现代化游乐空间,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这座古堡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也为文旅融合发展筑牢了根基。
“以后景区还要在小张游乐场旁边,修建一个水上乐园,占地大约2000平方米,供暑期游客休闲。”贺东笑着说。
发展特色产业
为农文旅融合助阵
逛完景区,不少游客会在景区的餐馆就餐,“主要就是一些家常菜,比如小张村的粉条、青椒炒肉、手工面等等。”一家名为“特色家常小馆”的老板说,“一到节假日,景区的游客就特别多,我就想着开这样一家餐馆,给游客提供吃饭的地方,小张村的粉条是我们这里的特色,游客们都特别喜欢。”
在小张村党群服务中心,有两块大型石刻,东边刻着小张、贺家巷40个住户姓氏,西边刻着小张村自古以来的村民劳作图。割麦、碾麦、织布等石刻图,展示的是过去村民的日常劳作场景,而石刻上面的挖红薯、制作粉条等,如今依然是不少小张村村民增收致富的途径。
红薯种植是小张村的特色产业,种红薯、制作粉条的历史由来已久。村里的纯手工无添加粉条,以质量取胜,很受市场欢迎。冬闲时,村民把红薯制成粉面,又集中到有制粉技艺的村民家中制作粉条,可以大大增加收入。近年来,依托红薯种植和粉条制作技艺,该村投资110余万元建设了红薯粉条加工车间,并配套建设250平方米晾晒场、库房等。
“红薯加工车间投用后,可以推动特色农业向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预计年销售额及研学收入达6万元。今年暑期,我们要开展研学活动,让孩子们来了可以体验红薯粉条的制作过程。接下来,我们还计划在抖音平台上售卖红薯粉条,通过电商让小张村的特产走向全国各地。”鲁振宝说。
围绕“特色产业品牌增值、文旅融合业态升级、娱乐设施交互体验”三大主线,小张村在不断构建“小张故事”文创矩阵、“粉条工艺”研学工坊、数字IP衍生开发等融合创新路径,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下午时分,阳光依然耀眼,小张村中心广场上,老人们悠闲地坐在长椅上聊天,孩子们在广场上肆意玩耍,结束了一天劳作的村民和意犹未尽的游客同时出现,晚风送来阵阵清凉,好一派和谐的景象。
张向平望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们小张村,根在土地,魂在文化,路在融合。这才只是序曲,更美的乐章还在后头!”
小张村的故事,是传统乡村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生的动人乐章。小张村关于农文旅融合的探索,为资源型地区转型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镜鉴。它以生动的实践证明,当农业的根基愈发坚实,当文化的灵魂被深情唤醒,当旅游的活力充分涌动,三者交织融合,便能释放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磅礴力量。这曲回荡在黄河岸边的田园交响,正以其质朴而昂扬的旋律,为无数传统乡村的振兴之路提供着希望与方向。
本报记者 王新欣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