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6-12
■胡春良
蝉鸣骄阳,只此青绿,家乡葳蕤生长在生命里。
家乡在大山里,海拔高,每年6月15日才开始收割麦子,由于完全是人工收割,会持续一个多月。收完麦子,也就迎来了山里人特别重视的一个节日:六月六。以前呢,还以为六月六只有家乡才过,后来才知道,这是许多地方都过的节日,在民间被称为天祝节、翻经节、姑姑节、小白龙探母节等,民俗活动主要有回娘家、晒衣服、吃炒面、请姑姑等,各地的风俗差别很大,但是都有浓郁的传统文化的影子。
农历六月六,时值伏天,是大山里特别美好的日子。记忆中家乡蔬菜特别缺,最主要、常见的就是白菜、萝卜和土豆。春夏之际尤其缺乏蔬菜,人们大多是吃晾晒的萝卜干。六月六前后,新的蔬菜陆续走上餐桌,成为幸福的体验。
家乡有一种瓜,人们称为绞瓜,绿皮有白点,这是最早熟的南瓜品种。这时人们就会摘来绞瓜,或者擦丝凉拌,或者切块放上新鲜的花椒炖,都特别好吃。这时土豆也结下了,但是人们不舍得把整窝刨来吃,而是刨取其中大个的,让小的继续长。
家乡人还创造了一个特别形象的词“骟土豆”。山里的土豆都培有土堆,长下土豆后可挤裂土堆,人们就可以根据土堆的裂缝判定土里是否有大土豆,于是刨开土,摘取土豆,然后把土埋好,不影响土豆苗继续生长。一个“骟”字道尽山乡人的幽默,像骟猪牛一样把土豆给“骟”了,这让土豆怎么想啊。这时节,豆角也下来了,山里的豆角个大肉厚味鲜,品质非常好。人们常常把豆角、土豆和绞瓜一起炒着吃,尽管缺少调料,但也是山里无上的美味。山里一般在六月六杀猪,如果来二两猪肉,炒绞瓜或者豆角解馋,那可就是奢侈的美味了。
记忆中,每到六月六前,奶奶和妈妈都选取最好的新麦,在村旁的太宽河里淘洗干净晾晒干后用水磨磨面,然后用头遍面蒸馍。六月六当天,妈妈都会选取最好的白馍,用荆条编好的小筐提着去外祖母家。馍上盖着新的白毛巾或者干净的桐树叶,显得特别有仪式感和生活气息。有时还会带上新摘的绞瓜和鸡蛋。人们称之为回娘家,走麦罢。
这回娘家、走麦罢,是不是六月六被称为“姑姑节”的缘由呢?是不是与六月六节日的起源有关呢?
六月六,各地的风俗不一,起源各异,但有一种说法流传很广。话说春秋时期晋国重臣狐偃,身居高位,傲慢异常,他的儿女亲家赵衰看不惯而十分反感,在不同场合数落、劝说了他。狐偃不仅不听,而且多次当众责备赵衰。年老体弱的赵衰气愤不已,不久去世。赵衰之子痛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恰逢第二年狐偃外出放粮,临走时告知家人说要六月六赶回家过生日,赵衰之子决定六月六刺杀岳父。他把报仇的决定告诉了妻子,妻子心惊肉跳非常害怕,在六月初五这天回娘家告诉了母亲。六月六这天,狐偃生日,大宴亲朋,当然也邀请了自己的女婿。在宴席上,狐偃当众认错,并向女婿谢罪,总算解开疙瘩,化解了危急。同时经过外出放粮,真切地感受到民众疾苦,从此狐偃自省改过,多行善举。同时为了吸取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会请回女儿、女婿团聚一番,翁婿关系更加亲近融洽。此事传扬出去后,民间纷纷效仿,在六月六接回出嫁闺女,图个免灾去难,和美吉利。这便形成了六月六这个传统节日。
在家乡,新媳妇、老媳妇都要在六月六回娘家,除了麦收了,给娘家妈送些新麦馍(那时麦面少,新麦面馍可是金贵的东西)这层意味外,我想应该还有民俗传承的影子在里面。
六月六杀猪,在当年的家乡可是非常令人期待的事。离六月六还很早,人们就掰着手指头划拉着谁谁家的猪养得好,谁谁家的猪六月六可以杀,等等。杀猪时,大人小孩都自发集中起来,从支锅烧水、动刀放血、褪毛开膛,再到起吊分割都围满了人。各家的狗也来凑热闹,为了抢点掉到地上的肉渣,甚至“大打出手”,撕咬在一起。当时一个大队有好几个小队,二百多口人,平均每人最多也就一斤来肉,条件好点的人家割个三五斤,条件差的割个半斤上下,阵势和过年差不多。
六月六,还有一件事是必须做的,那就是家家户户晒衣物。人们把一家老小的被褥、四季衣服都翻出来晒,院子里拉的铁丝上、门口的柴堆上、树枝花草丛上,甚至村旁的大石头上都晒满衣物。人们更要把压箱底的新衣服、新布块拿出来晒。为了防虫蛀,箱子里放有樟脑球,衣物就有一股特有的气味,很好闻。有的人家把压箱底都拿出来了,也就露“富”了。谁家有块的确良花花布,或者灯芯绒布,那可是了不起的事,立马成为全村饭后农闲的热门话题。
流年匆匆,世事巨变,如今家乡不再有那种贫乏困窘,人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但是传统文化还在影响着人们,六月六还会走麦罢,回娘家,只是已被赋予了新时代的节日意味。六月六,就像家乡的庄稼,年年青绿,岁岁葱茏。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