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百年运城的真情烛照——读管喻散文集《马齿菜》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6-11

□张建群

古语云,无根而永生者,情也。一般人印象中,女子情深者多,母亲、姐姐、嫂嫂,甚至于妹妹、妻子、女儿,与女性有关的称谓总是带着款款深情与厚意。然而,读完管喻先生的新书《马齿菜》后发现,原来男人也可以这样深情,而且把深情吐露于笔端,成为一种具象的、可读可品可记忆可传承的文化景观。

管喻老师是省报的资深记者,新闻界的前辈。同是新闻人,我们有许多相像的地方。比如,走到哪里总爱记爱写,不写一篇文章好像便对不起一次出行。比如,写文章都干巴利落脆,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好像这样才能惜墨如金、“文章不写半句空”。比如,对渲染、虚构缺少兴趣和能力。然而,管老师写自己母亲故事的散文集《马齿菜》,让我对他,对记者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原来,新闻记者的真情文字也可以如此力透纸背、感人肺腑……我想,这是他大半辈子笔耕不辍使然,更是他对母亲的一片深情所致。

能把自己母亲的生平写到如此真切、细致、传神、具象如巨幅历史画卷者,印象中,我近年所看到的相关文章中,能超越管老师的不多。

管老师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他热爱运动,又幽默风趣,我一直觉得他是60年代生的人。新中国成立之初,物资匮乏,尤其是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国人经受了空前的饥饿考验。那时候,已经七八岁的管喻,对苦焦的日子是印象深刻的,也是有切肤之痛的。因为从书中的文章可知,他的父母都是从外省逃难来到运城。初到小城,无立锥之地,寄身于古庙附近老旧的危房。一家人从零开始,生计比普通的家庭更多了些艰难。作为家中的第三个孩子,管喻在成长过程中,闯过了饥饿、伤病、两次差点被卖等多个关口。这些,都是给予他文字张力与深度的独特养分。他以一个孩童天真的视角回望老运城、凝视母亲、品味令人刻骨铭心的过往。

作品虽然是以散文体裁写作与结集的,但因为故事曲折,读的过程总觉得像小说一样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精彩的情节、惊险的事件、充满晋南味儿的生活场景和语言对话,如滚滚波涛一样,卷带、裹挟着读书的人欲罢不能。我在读的时候,走到哪里便把书捧到哪里。饭桌、床头、书桌、办公桌,都能看见这本书的身影,甚至连上下班时也要摸一摸背包,看看《马齿菜》装上了没有。

书中,作者的母亲,与天下的母亲一样,对孩子的爱深沉厚重、无以复加,而管喻心中的母亲更坚韧、更智慧、更勤劳、更厚道。没有粮食,她巧手做野菜疙瘩;为和睦邻里,她对乡邻有求必应;为了还房租,她无奈要卖掉小儿子,可等对方上门时,她抱紧孩子再不愿意撒手,贫苦母亲的纠结与不舍跃然纸上;明火贼闯入家中行凶作恶,她以惊人的勇气抱住贼人后腰,被贼人开枪打中头部,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丈夫被埋在塌下来的崖土中,她机智地将一个钢管插入土中,救了孩子爹一命。

她彻夜摸黑纺线织布,为一家人换来衣食;她不计得失地帮邻居挽纽扣,是大家心中可亲的李家姐;她为邻居针灸退烧、拔罐治病,是手到病除的义务医生;她把家里的槐花分给乡邻们吃,任那钩槐花的人踩碎屋顶的瓦;在石碾上碾韭花时,她也要帮同队的孤寡老人碾上一盆。这位智慧的主妇、善良的母亲,用厚德为一家人铺平了生活的路。

到老年,她和所有的老人一样,攒盆攒缸攒袋袋,还攒水攒炭攒柴火。岁月把她雕刻成一位老人,她却把过去的时光与生活带进了年轻的现代社会。她的存在,如同许多母亲的存在一样,是一个族群延续的、无字的文明教材。

可贵的是,这部以个人叙事为主线的书籍,寻踪探幽地记下了百年运城的细部风物:老城墙、大庙、大胡家巷……分萝卜、出红薯、吃大锅饭,以及特殊年代的特殊事件,都在字里行间,不动声色地得以留存和重现。运城近百年间的民间历史,在《马齿菜》中可以看到色泽与纹理。这是一本情感书,更是一本历史书,温暖、浓烈、富含营养和信息。

历史是多彩的,但又是晦暗的。许多不平凡的往事,随着一位位老人的离世,渐渐被遗忘,沉入历史的黑暗中,再难看见。管喻老师以一位资深记者不凡的笔触与功力,以真情为墨,历史为纸,让文字回归现场,用一支爱的烛光,照亮了一百年来的运城街巷生活。这一段历史的主人公是他挚爱的母亲,也是许多与他同时代的人。他记下的是母亲百年人生的点滴,更是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

令人感动的是,母亲坚实温暖的爱,造就了作家阳光开朗的心灵和性格。管老师的文字饱含热爱与温情,在他的笔下,历史风雨与人生沧桑没有忧伤和凄凉,更多的是活泼的生机和创造。一代又一代如作者与他母亲一样的人,就是在这样的逆风而行、向阳而生中,续写着历史和现实的传奇。

我理解作者为何没有把惊心动魄的往事写成小说的原因——纪实更有纪念的力量。作者纪念的不只是自己的母亲,而是一个地域、一个时代、一个族群在艰难困苦中重生的历程。正如那晒不死的马齿菜,中华民族忍耐、友善、厚道、仁义与智慧的基因,在一代代生民的血脉中汩汩奔流。它们就像原野上的马齿菜一样,一岁一枯荣,以绿意盎然着岁月,用恩养眷顾着生民,泼洒描摹着历史的壮阔画卷。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