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5-20

在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依然存在的今天,乡村小规模学校承担着维护教育公平的底线职能。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与城市学生同等质量的教育是确保教育公平的生动实践。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提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也要求“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

随着生源自然减少,农村学校规模进一步缩小,小规模学校成为农村学校的基本类型。“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政策部署,是对乡村教育布局与城乡发展的科学认识。其中,“必要”与“办好”两个关键词是对教育公平、资源优化、乡村全面振兴等多重目标的统筹考量,尤其应予以关注。

“必要”诠释了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的辩证逻辑,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式将其全部保留或全部撤并,需要综合评估当地的人口趋势、经济发展、文化价值等要素。在人口相对密集、经济发展基础较好且交通便利的乡村,通过合理规划、适度撤并学校,集中力量建设规模适度、功能相对完备的学校,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实现教育资源高效集约配置。乡村小规模学校还承载着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功能,孩子们可以在熟悉的乡土环境中学习,深入了解本地的民俗文化、传统技艺,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避免乡村文化断层情况的出现。

“办好”则明确了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建设路径。在空间硬件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大投入,完善教学设备、生活设施,打造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地处偏远的孩子也能通过数字化手段普惠性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要提高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待遇,在薪酬、职称评定、荣誉表彰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增强职业吸引力和发展保障度,让乡村教师能够安心扎根乡村教育。另一方面,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来提升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尤其是跨学科教学能力,以满足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需要承担多课程教学任务的现实需求。此外,还应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促进优质师资的流动与共享。

在课程建设方面,要立足乡村实际和学生发展需求,用乡土场景重构知识体系,建设具有浓厚乡土味、现代味的特色课程体系。除了基础课程教学,还可以融入乡土文化教育、劳动实践教育、节气农耕与动植物观察等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建设家乡的能力。

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需要重新定义“必要”与“办好”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在探索乡村教育的当代路径,这种现代化不是对城市教育的追赶,而是对于乡村教育与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层次把握。最终实现的,不仅是一所学校的存活,更是激活整个乡村社会的资源流动,让乡村小规模学校真正成为连接城乡、传统与现代的“转换器”。

(季旭峰)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