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花伞飞旋扮靓九旬人生

——记省级非遗“永济亮宝”传承人胡曼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5-16

胡曼(中)与女儿、外孙女在一起

文登跃

今年元宵节,大院里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一大早,村民们就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文艺节目表演。

在欢快的音乐声中,一群身着红衣、手持精致花伞的舞蹈演员闪亮登场。随着花伞的舞动,舞蹈队呈现各种图案:一会是一字长形,一会是几个小圆形,一会又是几何椭圆形。那轻盈的脚步,踩着节奏悦耳的音乐,加上曼妙的舞姿,给村民留下美好的记忆。这便是省级非遗“永济亮宝”传承人胡曼为关家庄村文艺队专门排演的“蒲州伞秧歌”。

一提到胡曼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20世纪60年代,在村里参加公社组织的大型文艺表演活动的她。在嘹亮的军乐声中,她挥舞着一米多的缠着红绸子的灯管,指挥着队伍行进在永济卿头南北大街上。最令人难忘的是70年代初,同为民办教师的我们在学校排练节目,我要为宣传队刻写印刷歌谱歌词,当我把充满墨香的歌页递给她时,总会得到滔滔不绝的夸赞。

1935年农历三月出生的胡曼,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茁壮成长起来。抗日战争爆发后,她随父流亡陕西汉中,就读于西北儿童教养院;1945年转回本村完小读书,直至1949年,考入条山中学(现永济中学),1953年又转入康杰中学。在校期间,她勤奋努力,刻苦学习,尤为喜好文体,深得师生喜爱。

中学毕业后的胡曼,代教运师附小,次年转为国家正式干部。因工作需要和自身特长,她被调任为运城广播站播音员,后又任村民办教师,继续发挥文艺特长。1979年,她复职于永济市文化馆。在文化馆的10年工作生活,她为永济花伞文化的探寻与制作付出了艰辛的心血汗水,获奖不胜枚举。

说到花伞,不得不提起胡曼老师与它的深厚情缘。永济花伞发源于蒲州,是黄河流域劳动人民与农耕文化的一种祈福形式,也叫“亮宝”。但逢庙会,人们都亮出家里最好的“宝物”,跳起秧歌,庆贺丰收,同时也企盼一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国泰民安。

花伞舞作为中国民间的一种舞蹈形式,最早起源于唐宋时期,鼎盛于清朝,繁荣于当今。而永济“蒲州伞秧歌”就是在这一基础上结合芭蕾舞的特点进行改编的。这不仅是中国民间一种经典的舞蹈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一种代表蒲坂大地的舞蹈风格。

2011年,“花伞”被列入第三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时已年过八旬的胡曼老师,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济亮宝”的传承人。其间,在蒲州各村落的沟沟洼洼、犄角旮旯里,她不知淌出多少汗水;在千万人群里,她也不知留下多少脚印,坚持探访寻找“亮宝”制作的那些民间艺人。还有多少个日日夜夜,她伏案灯下,默默推敲、编写歌舞曲调,整理创新,终于使传统“亮宝”变成了“花伞舞”。

“花伞舞”节目编演不仅活跃在河东大地,而且走出国门,走向世界。1987年、1988年曾两次赴日本参加世界艺术节,还在荷兰、丹麦、比利时表演“蒲州伞秧歌”;以礼品式的“小曼花伞”访问韩国演出,以“蝶式曼花伞”代表山西省歌剧为中法友好赴法演出;1998年亮相央视春晚的《欢天喜地》花伞舞,是她从舞蹈、音乐、服装、道具全方位设计和亲手制作,亲临现场排练20多天的成果;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花伞表演……每一次亮相舞台,她都激动得无以复加,只有那幸福的眼泪在眼眶里不停打转。

这些背后,无不渗透她辛勤付出的汗水,无不反映她一路打拼的业绩。正如她的女儿黎娜所言:母亲作为永济市文化馆的一员,从20世纪70年代末下乡采访挖掘,将这种民间古老的庆祝丰收活动的“道具”搬上了现代舞台,从传统“亮宝”到后来的“曼花伞”,从选材制作工艺改良革新到编舞编曲,从20世纪80年代初随民间艺术团走出国门,到登上央视春晚、奥运会舞台……在传承与传承的道路上耕耘几十年,在淋漓尽致展现晋南特色非遗文化的同时,也是母亲与她弟弟辛劳付出大半生的一个印记。

耄耋之年,勤耕不辍。退而不休的她,几十年来,仍默默无闻坚持探究永济花伞文化,依然一如既往地活跃在文艺天地,这似乎成了她生命中的生活常态,已根深蒂固在她的骨子里,也为她带来莫大心灵慰藉与乐趣。

2000年,她荣获永济贡献突出的“十大女杰”之一,且年年获得各级荣誉表彰奖励。80多岁高龄时仍始终坚守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在85岁那一年,终于圆梦她人生的最大夙愿,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

如今,当我看到这位年过九旬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心中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她的30多万字自传体《我这一辈子》一书,即将问世,记载着闪亮诗意的“曼花伞”与她相依为伴,刻录着她平凡生活的岁月痕迹,也讲述着她精彩动人的传奇故事。透过这笔闪耀的精神财富,我似乎看到她犹如千百万普通人海中一位高耸的巨人,从而悟出生命的真正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深刻含义。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