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5-16
血管是人体内的生命管道,血管畅通是人体健康的基石。血管连接着身体的各个器官,24小时不停地输送营养、排出废物,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道路,也是“生命通道”。
每年的5月18日是“全国血管健康日”,5月18日源于一个指标值:5.18mmol/L,即正常人血液内总胆固醇异常的临界值。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我国居民血管病危急因素普遍暴露,呈现在低龄化、低收入群体中快速增长及个体聚拢趋势。目前,血管疾病患病人数达2.9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00万,肺源性心脏病500万,心力衰竭450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高血压2.7亿。血管病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血管病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防治心血管病刻不容缓。
那么,如果血管不健康,将会导致哪些直接威胁生命的疾病发生?生活中哪些不良习惯最伤血管?我们又该如何预防血管损伤?市中心医院心内科行政主任屈艳玲在接受采访时,通过通俗易懂的知识讲解、深入浅出的病例分析,让我们从局部的变化了解全身血管的情况,进而能积极科学地管理好血管,不让我们的血管“亮红灯”。
这些习惯伤血管
人们可能会在意自己脸上长出的一块斑、一颗痣,但可能没意识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因素的改变,血管里也可能长“斑”、形成血栓,发生狭窄、扩张或曲张,虽然不像脸上的变化那么显而易见,时长日久就会存在健康隐患。
上个月,中心城区一家商店35岁的店主正在给顾客结账,突然,一阵撕裂般的剧痛从他的胸口直蹿头顶。这场毫无征兆的剧痛,竟是一场与死神竞速的生死考验。
被紧急送往医院后,店主被诊断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这是一种极其凶险的疾病:主动脉的内膜与中层破裂,仅剩一层脆弱的外膜包裹着血液,稍有不慎便会引发血管破裂,导致患者瞬间死亡。数据显示,若不及时诊治,患者每小时死亡率增加1%,24小时内死亡率达33%,48小时内死亡率高达50%,每一分钟都关乎生死。
时间就是生命,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主任屈艳玲带领团队迅速进行抢救。手术台上,屈艳玲带领团队如绣花般游走于血管之间:建立体外循环、切除病变血管、置换人工血管……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毫厘。5小时后,当最后一针缝合完成,监护仪上的曲线平稳跃动——这场与死神的“极限拉锯战”,终于以生命的胜利告终。
“术前检查发现,店主年仅35岁,却有6年高血压病史,且长期吸烟、熬夜,从未规律监测血压和按时服药,导致他的血管内膜早已布满‘裂痕’。”屈艳玲说,熬夜、吸烟、高盐饮食、忽视体检……这些看似平常的习惯,实则是血管健康的“隐形杀手”。
“人体的血液流动到身体各处,都是靠血管输送。因此,血液流动通畅,人们的健康才能得以保障。”屈艳玲说,血管疾病可简单分为动脉疾病与静脉疾病。血管的主要病变形式包括血管的扩张、撕裂,血管的狭窄闭塞或栓塞和血管畸形。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健康的行为方式会加重血管的损伤,尤其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风险,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疾病的发病基础,血管出现动脉硬化,进一步发展出现狭窄甚至堵塞。
“虽然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功能逐渐减弱,但不良的生活习惯更会加速血管的衰老速度。”屈艳玲说,大多数血管疾病在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但一些不健康的行为方式却会对血管造成损伤,想要让它保持好状态,这些伤害它的这些事千万别做。
“四高”饮食堵血管。饮食过油、过咸、过甜,摄入过多肥甘厚腻食物,血管内多余的脂质沉积,容易形成粥样斑块,使得血液黏稠度增加,发生血栓,堵塞血管,大大增加患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风险。
碳酸饮料、奶茶等含大量糖分和脂质,过多摄入不仅不利于血糖、血脂、尿酸和体重的控制,而且易对血管造成损伤。
抽烟又喝酒血管易变硬。吸烟和大量饮酒是催化斑块生成的危险因素之一。吸烟,其中包括二手烟会导致血管痉挛或收缩,血流阻力会增大,从而损害血管内皮,导致血管内壁凹凸不平,致使脂类物质和代谢垃圾更容易沉淀、吸附于血管壁上,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血栓形成。过量饮酒也会伤害血管,使血液黏稠度高于正常水平。远离烟酒是守护血管健康的关键。
运动少血管垃圾多。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身体排出废物,增加血管弹性。而长期的久坐不动,脂肪燃烧减少,胆固醇增加,可能堵塞心脏、血管等,增加心脑血管疾病。久坐不动,钙化物堆积在动脉,引起动脉硬化,每天多坐1小时,患冠状动脉硬化风险提高12%。另外,缺乏运动也是血管堵塞的一大诱因。长期不运动会使多余的脂肪、胆固醇、糖分等囤积在血液中,自然会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血管内垃圾堆积,易形成粥样硬化斑块,最终堵塞血管。
熬夜爱生气血管没精神。长期熬夜会增加心血管的压力,容易造成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还可能出现心脏一过性心肌缺血,同时使得冠脉粥样硬化和斑块不稳定的风险大大增加。如果睡眠得不到保证,加上坏情绪和情绪焦虑,会影响正常血液流动,容易引起血管的痉挛,加速血管老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而且坏情绪会使交感神经系统分泌出大量相关的激素,这些激素会使身体的心跳加快、血管收缩,导致出现心痛、气短和休克等症状。
血管不好有信号
“你脸色最近看起来怎么这么差?”老友提醒在小区一同散步的张师傅。张师傅一脸无奈地挤出笑:“别提了,这嘴唇老是发紫,连睡觉都开始流口水了,不是啥大事。”过段时间后,张师傅的腿也开始莫名肿痛,按一下还留下个凹痕,他才慌了,赶紧去了医院。医生一检查,确定是血管出了问题:下肢静脉血栓已经形成,嘴唇发紫和流口水则暗示了脑部血管的早期堵塞迹象。
“其实,在医院接诊像张师傅这种情况的并不少见。”屈艳玲说,许多人对身体出现的这些小信号不以为然,直到严重到影响生活,才意识到是身体发出的“报警”信号。
突发胸闷:警惕肺动脉栓塞。长时间坐着或卧床后站起活动时,突然感觉胸闷气紧,甚至晕倒,要警惕可能是下肢静脉血栓脱落,堵塞肺动脉导致的肺动脉栓塞。肺动脉栓塞危害很大,严重时可以导致猝死。因此,出现上述表现应尽快到急诊就诊。
胸痛:可能是冠心病、心梗。冠状动脉是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如果发生了堵塞、狭窄,心脏供血就会受到限制,缺血严重便会产生胸痛。如果是持续性胸痛,则有可能引发心肌梗死。
一侧肢体无力:当心中风。突然发生的一侧肢体(包括上肢和下肢)无力,提示脑动脉或颈动脉发生了堵塞。同时还可伴有说话口齿不清、一侧口眼歪斜、视物模糊等表现。出现这些症状,不论能否自行缓解,都需要及时就诊。
水肿、尿量改变:警惕肾动脉堵塞。肾动脉负责肾脏的血液供应,如果斑块产生在肾动脉,就可能使肾脏动脉血液供应减少,甚至影响肾功能,产生乏力、食欲下降、尿量改变、肢体水肿等症状。肾动脉狭窄可导致高血压,而且这种血压升高药物控制效果不佳。随着肾脏缺血加重,其排毒功能会受损,甚至发展为肾衰竭,就需要透析治疗了。
腿部肿胀疼痛:可能下肢动脉堵了。如果下肢静脉被堵塞,腿部就会出现肿胀,严重时还会疼痛。尤其是早上起来或者久坐后,腿部肿胀明显,按压还会出现凹陷,这可能是静脉血栓的表现。
脉搏减弱、血压低:注意上肢动脉堵塞。上肢动脉要是堵了,会产生一侧或双侧动脉搏动减弱,手臂血压降低,严重时上肢还会主动“窃取”大脑的血液,导致大脑缺血,产生头晕、站立不稳的症状。
嘴唇发紫:提示血液黏稠度过高。健康的嘴唇应该是红润的,但如果嘴唇经常发紫,可能说明血液循环不畅。血液供氧不足,嘴唇颜色就会变暗,这是血管堵塞或血液黏稠度过高的信号,需要尽早检查。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请一定要引起重视,去医院做相应检查,越早发现越早治愈。”屈艳玲特别提醒。
做好预防护血管
心血管医学领域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人与动脉同寿”,说的是人的寿命与血管年龄相关。
“人体血管生来柔软通畅,病于血管堵塞,老于血管硬化。血管一旦硬了就很难再软回去,所以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屈艳玲说,为了血管健康,从30岁做起,科学保护我们的血管,减少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率。
调控饮食。清淡的饮食对血管健康至关重要。高盐分饮食是造成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盐的成分是氯化钠,进入机体后会析出钠离子,过多的钠离子在血液中堆积,会导致血容量增加、内外渗透压失衡,从而诱发高血压问题。高血压又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硬化的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食盐之外,调味品也应减少添加,如豆瓣酱、酱油、味精等。此外,还应减少高脂肪和高糖食物的摄入,多食用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如苹果、香蕉、西红柿等,这些水果和蔬菜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叶酸以及其他抗氧化物质,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并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会对血管造成损害。香烟中含有的尼古丁、焦油等成分,可对血管产生强烈刺激,导致血压上升,同时损伤血管内壁,加重血液黏稠度,降低血液的携氧能力,久而久之可诱发高血压、高血脂等多个问题。
酒精在初步进入机体时,可作用于血管,导致血管短时间内扩张,但当乙醇被机体代谢后,血管又会再次开始收缩,致使反弹性的血压升高。同时,乙醇和代谢物乙醛都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的发展过程。因此,为了血管健康,应戒烟戒酒,远离这些有害物质。
适量运动。运动是保持血管通畅的有效手段。运动可以增加心肺功能的锻炼,改善心肌供血,预防动脉硬化。随着心脏输出量增加,全身血液循环得到促进,冠状动脉供血量也相应增加,毛细血管数量增加,建立起更多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从而改善心肌供血。此外,运动还可以增强迷走神经功能,降低心率和血压,改善肝脏血液供应和功能,增加其代谢血脂和机体组织利用血脂能力,从而降低血脂。全身血液循环加速可以减少血小板聚集,预防包括冠状动脉在内的全身动脉硬化。
足量饮水。多喝水有助于保持血液稀释,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从而帮助身体更好地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建议成年人每日应补充1500毫升—2000毫升的水分,特别是在晨起后喝一杯温开水,有助于稀释血液、控制血压。
良好作息。长期熬夜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同时,熬夜很容易产生饥饿感,让人不知不觉摄入更多的食物,导致肥胖、血液黏稠度升高等问题。成年人每晚应保证7小时—8小时的睡眠时间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检查血脂,建议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每年进行血脂检测。20岁以上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空腹血脂。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及其他高危人群,应每6个月测量1次血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外周动脉疾病的人群务必要遵医嘱,按时吃药、调整生活习惯、定期监测。
血管病的信号就像亮起的“红绿灯”,提醒人们关注血管健康。通过做好预防措施,更好地守护血管,让它持续不断地顺畅流动,为人们的健康生活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 魏 濛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