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5-16
五月的河东大地,麦浪翻滚,瓜果飘香。在永济市特奥足球训练场地,守门员杨子浩飞身扑球的身影矫健如燕;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的教室里,6岁的智力残疾患儿小阳(化名)跟着音乐节拍跳起康复舞蹈……这些平凡而温暖的场景,正是我市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过去一年,我市紧扣“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目标,聚焦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托养服务、精准康复、体育赛事,让980名残疾人享受专业托养服务,1.4万名残疾人获得基本康复服务,残疾人运动员在国家级、省级赛事中斩获多枚奖牌,用务实举措“点亮”残疾人的幸福生活,让“残健共融”成为城市文明的温暖底色。
我市残疾人运动员参加旱地冰壶比赛。 (资料图片)
托养服务
为残疾人家庭撑起一片天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时代征程中,我市聚焦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急难愁盼”,将残疾人托养服务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以精准化、个性化服务为残疾人家庭撑起一片天。
走进河津市残疾人托养中心,一楼大厅里欢声笑语不断,处处洋溢着温暖与活力。有的残疾人跟着电视机前的音乐欢快跳操,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有的围坐在一起专注地下棋,沉浸在思考与博弈的乐趣中;还有的聚在一起开心地聊天,分享着生活中的点滴趣事。在这里,残疾人不仅能得到生活照料,更能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重塑生活信心。智力三级残疾人王斌(化名)便是其中的受益者。
在河津市残疾人托养中心的悉心照料下,王斌的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该中心为他提供寄宿托养服务,从一日三餐的精心搭配,到日常起居的贴心照顾,再到全面的健康管理,全方位保障他的日常生活。同时,通过开展社会场景训练、生活技能训练,帮助王斌逐步提升社交能力与自理能力;定期组织的文体音娱活动,让他在锻炼身心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生活的美好。2月16日,一面绣有“扶弱帮残温馨暖・大爱无私天地宽”的锦旗,从王斌父母手中郑重交到河津市残联工作人员手中。这面锦旗承载着一个残疾人家庭满满的感恩之情,更是对我市扎实推进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生动见证。
去年,河津市50名残疾人享受每月2000元的“托养+康复”一站式服务,240户家庭通过居家托养获得上门照护,“托养+就业”模式更让贺晓丹等残疾人一边编织中国结,一边赚取稳定收入。永济市则采用寄宿制托养形式,通过依托永济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和有成熟经验的养老机构,为150名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生活照料、就业培训等托养服务……
“残疾人托养服务是兜住民生底线、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也是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全市统筹推进寄宿制托养、居家托养、日间照料三种服务模式,聚焦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的实际需求,建立健全全链条、个性化托养服务体系,为980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和残疾预防、生活照料和护理、劳动技能训练、辅助性就业等全方位服务,有效提升了残疾人生活质量,切实减轻了残疾人家庭负担。
康复教师为残疾儿童开展康复训练。本报记者 王月文 摄
精准康复
为生命重建注入新希望
康复是残疾人最迫切的期望,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是残疾人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市坚持“康复一人,幸福一家”理念,全力推进精准康复服务,为每个生命重建注入新希望。
走进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二楼,充满童趣的装饰令人眼前一亮。纸飞机、五彩折纸花轻盈地悬挂在走廊天花板,“全家福”“中国结”等色彩斑斓的画作装点着墙面,处处洋溢着温暖与希望。教室外,家长们安静守候;透过教室门上的玻璃,记者看到68岁的王奶奶正抱着6岁的孙女小阳(化名),耐心引导孩子跟随老师学习。
据了解,小阳因智力残疾,曾沉默寡言、理解迟缓。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通过三年多的集体训练、个别辅导、感统训练、音乐游戏以及社会融合活动,这个曾经不喜说话的小女孩如今能唱会跳。“真没想到孩子能有这么大变化!”王奶奶眼含热泪,“国家的好政策给了我们希望,康复中心的老师们专业又负责,让孩子看到了未来。”
像小阳这样重获成长希望的孩子,在我市还有很多。脑瘫儿童小海豚(化名)的家人同样感慨万千:“孩子在这里康复后,性格开朗了,情绪也稳定了。免费的康复服务不仅减轻了经济负担,更让我们在困境中找到了依靠,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心。”这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无数残疾人家庭的心声,也见证着我市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扎实成效。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2024年,我市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康复答卷”: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任务超额完成,2112名儿童得到专业救助;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适配补贴率达172.73%,9813人适配到合适辅具;全市14459名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获得基本康复服务。
这份“康复答卷”的背后,是一套科学高效的“运城康复方案”。我市通过摸排及时掌握残疾人康复需求,为每位服务对象量身定制康复计划。同时,整合医疗、教育、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进行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心理疏导等多样化康复服务。此外,严格规范康复机构管理,定期开展技能培训与质量评估,确保服务专业、高效、温暖。
体育赛事
为人生舞台增添新色彩
残疾人体育事业是残疾人事业和全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精神与品格、凝聚信心与力量、充满关爱与希望的事业,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指标。
近日,在烈日下的永济市训练场,我市特奥队员们身着统一队服,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高强度体能和技巧训练。带球突破、精准传球、奋力射门……尽管动作略显笨拙,但每个人都全神贯注,没有丝毫懈怠。教练们用简洁有力的手势和清晰指令,耐心纠正每一个动作细节,“加油!再来一次”的鼓励声此起彼伏。
杨子浩是我市特奥足球队的守门员。曾因智力残疾而沉默寡言的他,在多年的特奥足球训练中完成了生命的蜕变。据了解,刚入队时,杨子浩几乎不与他人交流,而如今,他不仅能在赛场上与队友默契配合,更变得开朗自信。杨子浩的母亲感慨道,“体育不仅强健了他的体魄,更打开了他的心扉。”除了足球,杨子浩还积极参与旱地冰壶、特奥雪鞋走等残疾人体育项目,用汗水拓宽人生边界。
与杨子浩并肩奋斗的,还有22岁的隋未斌。自2016年加入特奥足球队,这位永济残疾人运动员用近10年的坚守诠释着体育精神。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成为团队骨干,隋未斌在省级、国家级特奥足球赛中与队友携手奋战,更在日常训练中不断提升社交能力与生活自理能力。
运动员们的不懈努力,汇聚成我市残疾人体育事业的辉煌成就。2024年,我市残疾人体育在国家级、省级赛事中成绩斐然:特奥足球队代表山西勇夺全国特奥足球比赛冠军;夏县特殊教育学校6名学生斩获首届全国特奥体育舞蹈比赛专业团体舞项目第一名;我市残疾人射箭项目荣获全国残疾人射箭公开赛团体第二名。在省级赛场上,我市更是多点开花:旱地冰壶包揽听力组和轮椅组双冠军,飞镖、羽毛球比赛分别以2金3银3铜、2金5银2铜的成绩位居奖牌榜首位,特奥雪鞋走项目狂揽4金4银3铜。
优异成绩的背后,是我市对残疾人体育事业的系统谋划与创新实践。组织开展残疾人健身周和特奥日活动,积极推广旱地冰壶、聋人篮球、特奥足球等残疾人运动健身项目,组织举办全市残疾人体育比赛……我市将残疾人体育运动作为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有力抓手,积极开展各项体育赛事,为广大残疾人搭建展示风采的平台,鼓励、带动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朋友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享受运动带来的健康和快乐。
从托养中心的欢声笑语,到康复中心的希望之光,再到训练场上的拼搏身影,我市正以实实在在的举措托起残疾人稳稳的幸福。下一步,我市残联系统将聚焦“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新使命新要求,围绕“一城两区三门户”目标和思路,继续实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扶残助学圆梦工程等民生实事项目,着力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与教育就业水平,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强化残疾人帮扶力度,努力提高广大残疾人生活品质,争当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领跑者。
(本报记者 王月文)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