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科技抗旱,护航小麦生产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5-19

自3月中旬起,我市持续处于降水“空窗期”,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攀升2℃以上,再加多次大风天气侵袭,土壤水分加速蒸发,失墒状况愈发严峻。持续蔓延的旱情,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挑战。

关键时刻,全市迅速行动,统筹资金调配、技术创新与人力支援,以科技为“硬核”支撑,构建起全方位抗旱防线。通过大力推广有机旱作技术,发展滴灌、喷灌、微喷等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模式,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打响“抗大旱、保夏粮、保春播”的攻坚战,全力守护农田“生命线”。

精准输水

智能滴灌的“细水长流”

眼下小麦生长已进入灌浆期,5月13日,记者在临猗县嵋阳镇祁任村村头的一片麦田里看到,无数根黑色的滴灌带若隐若现于郁郁葱葱的麦田里,为小麦输送水分。

这些麦田是山西伟民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流转地。自2021年7月成立,该合作社已流转祁任村及周边多村耕地共1854亩。去年,合作社在部分田地里铺设了滴灌带,可以随时滴灌,解决用水难题,如今滴灌面积已近300亩。

这套智能滴灌系统搭载着土壤湿度传感器与物联网控制器,能够实时监测地下20厘米—40厘米土层的含水量。当土壤湿度低于预设阈值时,系统会自动启动水泵,通过压力补偿式滴头将水肥混合液以每分钟2升—4升的精准流量输送至作物根部。

“就像给小麦定制了‘私人饮水管家’,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合作社理事长王伟民形象地介绍,铺设滴灌带一亩地要投资170元,但从长远看近乎没有投资。村头33亩地,没滴灌带时仅27亩可利用,铺设后土地全部得到利用。以小麦成熟后每亩挣140元算,不仅回本还能盈利,而且浇地轻松,农户在家用手机就能操作。

“滴灌特别省水,传统大水漫灌一亩地用水180立方米—200立方米,滴灌仅需30立方米。在麦苗生长初期,滴灌对麦苗根部透气性好,可以减少根部病害。此外,滴灌还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喷灌、滴灌适合大片田地,取消了田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这也是产量高的原因之一。”王伟民说。

同样,面对持续旱情,闻喜县“吨半粮”示范基地也上演着“滴水润穗”的科技图景。5月12日,种植户史小利轻点手机,上百亩滴灌管网随即启动,水流顺着根系精准输送。

“相比传统漫灌,滴灌能节水50%,还能同步追施水溶肥。”史小利说。

数据显示,全市通过推广智能滴灌技术,今年春浇阶段已累计节水超1500万立方米,为后续抗旱工作预留了宝贵的水资源储备。

立体浇灌

喷灌系统的多元解决方案

与滴灌的“精准滴灌”形成互补的,是喷灌系统的“大面积供水”优势。滴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满足作物精细化需水,而喷灌则凭借高效覆盖能力成为大田抗旱的“主力军”。这种“滴灌保精准、喷灌保效率”的组合拳,让有限的水资源在抗旱保粮中发挥出最大效能。

在这场与旱情的较量中,各类喷灌设施在广袤麦田里奏响“立体浇灌”的科技乐章。

走进临猗县嵋阳镇祁任村的300亩高标准农田里,三脚架式喷灌杆如整齐列队的卫士,伴随着电机启动的嗡鸣声,细密水珠呈扇形洒向绿色的麦浪。

“这些喷灌杆搭载了自动升降装置和压力调节系统,能根据作物高度和土壤墒情调整喷洒角度与水量。”王伟民介绍,自去年县农业农村局投建喷灌系统后,单次灌溉时间从7天缩短至36小时,灌溉水利用率提高至75%以上。

在黄河之畔的平陆县张店镇,一场“人机协同”的抗旱战役正火热进行。

农户们依托黄河提水工程,将机井、水库与田间沟渠连通,配合微喷喷灌设备开展春浇作业。只见一根根微喷管在田垄间蜿蜒铺开,随着阀门的打开,水肥混合液被均匀喷洒出来,阳光下晶莹的水幕与麦苗相映成趣。

4月25日,在芮城县远鹏家庭农场,2000亩麦田采用的桁架式喷灌系统堪称抗旱“黑科技”。这种长130米的移动灌溉设备,通过在田间自动往返可确保每亩地受水量误差不超过5%。

“一台桁架喷灌一次能覆盖250亩地,我们通过冬灌蓄墒与镇压保墒双重措施,土壤含水量较去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农场主胡天妮展示着智能监测平台的数据,“现在只需在手机上设置好参数,系统就能根据天气和土壤湿度自动启停,节水率超过40%。”

在全市“应浇尽浇”的抗旱部署下,喷灌系统正成为守护粮田的“硬核力量”。今年全市大中型灌区累计提水4.5亿立方米,完成春浇600余万亩次。其中,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设施推广面积超66万亩。从固定喷灌杆到移动桁架,从微喷到高压喷灌,多元技术的协同应用,构建起一张覆盖全域的立体浇灌网络。

空中支援

植保无人机“把脉”喷防

当地面的滴灌、喷灌系统全力为麦田“解渴”时,天空中无人机编队正以科技之力为小麦生长“护航”。

在极端天气频发导致病虫害风险加剧的背景下,我市将324万亩小麦“一喷三防”(防干热风、防病虫害、防倒伏)任务与无人机技术深度融合,依托3159万元抗旱救灾资金,简化采购与作业流程,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飞防主力,构建起“天上飞防+地面灌溉”的立体抗旱网络,目前“一喷三防”作业已全面完成。

5月13日,在盐湖区解州镇曲村,一场高效的“空中保卫战”正在上演。伴随着螺旋桨的轰鸣声,两架T70植保无人机以3米的高度掠过800亩连片麦田,机翼产生的下压气流将雾状药液均匀推送至每一片麦叶。

“过去人工喷药,800亩地至少需要8天,还容易错过病虫害防治窗口期。”种粮大户董会龙指着智能操控平台介绍,“现在无人机搭载的变量喷洒系统,能根据红外传感器识别的作物密度,自动调整喷药量,省水省药超40%,两架飞机3小时就能完成全部作业。”

无人机的“智慧大脑”是其高效作业的核心。每架植保无人机均配备RTK厘米级定位系统,结合卫星遥感绘制的农田地图,可实现厘米级精准飞行,避免漏喷、重喷;AI图像识别技术实时监测小麦长势,一旦发现病虫害高发区域,便自动增加喷洒剂量。

5月3日,在闻喜县河底镇庄儿头村,翔垣畅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无人机操作员乔程垚展示着后台数据:“飞机日均作业量达300亩,是人工效率的3倍。在小麦抽穗期,我们将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与杀虫剂科学配比,既防干热风又促灌浆。”

为确保飞防作业质量,市农业农村局组建了12支专家服务队,深入田间开展药剂配方指导与设备调试。

“我们制定了严格的作业标准,要求飞行速度控制在每秒5米—8米,并通过无人机搭载的摄像头实时回传画面,进行远程质量监控。”该局植保站站长史华锋介绍。

如今,在运城广袤的麦田,无人机与地面灌溉设施形成立体协同:地面的滴灌精准补水,喷灌大面积保墒,空中的无人机则及时“把脉问诊”,构建起全维度的抗旱保粮屏障。这张科技织就的防护网,正以精准、高效的姿态,为夏粮生产保驾护航,让“藏粮于技”战略在抗旱实践中绽放出蓬勃生命力。

记者 范 娜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