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国内>

顺时调养 安然入夏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5-09

记者 魏 濛

芳菲随春去,葱茏入夏来,风暖昼长,草长莺飞,不知不觉间,立夏到了。

5月5日,是今年夏天的第一个节气——立夏。如果说春是“生”的季节,那么夏就是“长”的季节。立夏之后,气温迅速升高,雨水明显增多,生命进入了旺盛的生长期。但此时气候湿热交织,昼夜温差大,人体易受暑热与湿邪侵袭,出现心火亢盛、脾胃失调、津液亏损等问题。不少人会随着气温攀升,偶尔会感到心慌烦躁、食欲减退、倦怠乏力。对此,市中医医院肺病科主任刘莎从中医养生角度,结合现代健康理念,系统梳理了立夏养生的核心要点及实用建议,帮助大家有意识地进行精神调养,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悦平静,安然入夏。

重点在于养心

“绿水风初暖,青林露早晞”,又到万物繁茂的立夏时节。作为夏季的开篇节气,立夏不仅意味着季节的更迭,更承载着深厚的传统习俗与养生智慧。作为春夏之交的关键节点,此时阳气渐盛、湿邪滋生,人体易现心火亢盛、脾胃失和之象。刘莎提醒:顺应天时调养身心,方能安然度夏。

刘莎认为,夏天酷热,所以人若出汗过多,汗为心之液,可能出现心悸、心律不齐等状况。同时夏天炎热,很多人烦躁、心神不安,影响睡眠,甚至产生了焦虑等情绪问题,这些都归属于心,心主血脉,所以一般认为夏季是养心的季节。

刘莎介绍,根据中医理论,湿热天气可导致人体内外湿邪与热邪交织,易引发湿热咳嗽、暑湿感冒等呼吸系统健康问题;湿热天气还易出现外湿困脾,导致脾失健运,脾胃功能受损,出现腹胀、食欲不振、大便黏滞等现象;湿热体质者此时更易受外界湿热环境影响,面部出油长痘、大便黏滞等症状加重。

“中医上讲,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刘莎说,到了夏天,心阳最为旺盛,功能最强,当气温升高,人们的情绪就容易波动起伏,此时养心格外重要。养心可以适当增加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摄入量,既能补充营养,又可达到强心的作用。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B族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

立夏之后,人们大量排汗会造成人体阳气不足,皮肤腠理易于开泄,此时多食用酸性的食物,如乌梅、山楂、木瓜、五味子等,可使皮肤适当收缩。另一方面,随着温度逐渐攀升,人们难免会觉得烦躁上火,食欲也会有所下降,此时,饮食宜清淡,应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

“喜欢养生的人都知道‘苦味入心,能够养心’。”刘莎说,俗话有“夏日吃苦,胜似进补”,如有的人会经常用莲子心泡水喝来达到养心的目的。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苦”养心,一定要把握一个度,只有经专业的医生判断属于心火旺盛、烦躁、易怒、怕热的患者才适合。如果本身就脾胃虚寒、怕冷、神疲乏力的患者就不应该经常食用苦味来降心火以养心,否则就会出现腹痛、腹泻等不适,甚至脱水后还会诱发心肌缺血,损伤心脏,所以要适可而止,因人而异。

刘莎提醒,此时节人们还要注意少生气。因气温升高,人们也容易烦躁不安。人的精神、意识等都受心脏支配,立夏后,人是极易心浮气躁,养心要有平和的心态,不要大喜、大怒、大悲。研究发现,人的情绪起伏过大时,免疫力也会降低,所以要以静养心。

摒弃伤身行为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节气不仅标识着季节的更迭,更蕴含着宝贵的养生智慧。

“立夏,作为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自然界阳气达到鼎盛时期。天气逐渐炎热,人体的生理状态,也随之发生变化,容易出汗、烦躁,若不注意养生,可能会导致‘夏季病’缠身。”刘莎说,“立夏五不碰,一年没毛病”,这句老话有着古人的智慧与对健康的关怀。中医认为“夏气通于心”,这个时节养生要特别注意养护心阳,避免过度耗伤心血,了解立夏后的禁忌,合理调整生活习惯,对健康至关重要。

不洗冷水澡。立夏后气温升高,很多人运动或出汗后喜欢立刻冲冷水澡降温,但这样做伤身体。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大量出汗后人体处于“阳浮于外、阴液损耗”的状态,此时体表的卫气相对虚弱,毛孔张开,容易被外邪侵袭,冲冷水澡会使寒邪入体,阻碍气血运行,导致气血凝滞,进而引发各种疾病,轻则感冒,重则引发关节痛、肌肉痉挛,甚至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同时,寒邪还会损伤人的阳气,使阳气不能正常温煦和推动脏腑功能,影响身体健康。

不高油脂饮食。夏季人体新陈代谢加快,但肠胃功能相对较弱。高油脂食物难以消化,容易加重脾胃负担,导致积食、食欲不振等问题。同时,立夏后气温升高,食物容易变质,隔夜饭菜如果保存不当,可能会滋生细菌,产生有害物质,食用后容易引发肠胃疾病。尽量避免食用隔夜饭菜,尤其是隔夜的凉菜和海鲜类食物。在立夏后可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减少油腻食物的摄入。

不贪凉饮冷。立夏时节,人体阳气正处于生发、外散阶段,就像自然界的植物在蓬勃生长。而贪凉饮冷,比如大量食用冷饮,会使寒邪直中脾胃,损伤脾胃阳气。脾胃乃后天之本,脾胃阳气受损,消化功能便会紊乱,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症状,影响营养的吸收,长此以往,身体抵抗力也会下降。

不情绪过激。立夏时节,随着天气的炎热,人的情绪也变得容易波动,稍不如意就可能大发雷霆。而暴怒,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极大。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心主神明”,心在五行中属火,与夏季相应。立夏后,心火逐渐旺盛,若情绪失控,暴怒伤肝,肝气上逆又会进一步加重心火,形成恶性循环。这不仅会导致心烦意乱、失眠多梦等心理问题,还可能引发血压升高、心律不齐等心血管疾病。长期处于愤怒、焦虑等不良情绪中,会使人体内分泌系统紊乱,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各种疾病便会接踵而至。

不熬夜伤神。立夏之后,昼长夜短的变化愈发明显,清晨的阳光早早地将天空照亮,夜晚的黑暗却迟迟不肯降临。在这样的时节里,人们的作息也容易受到影响,熬夜的现象愈发普遍。然而,熬夜对身体的伤害,如同慢性毒药,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健康。

夜晚是身体各器官休息和修复的黄金时间,尤其是肝脏,在夜间11点至凌晨3点处于排毒和修复的高峰期。如果此时还未入睡,肝脏无法正常工作,毒素在体内堆积,不仅会影响肝脏的功能,还会波及其他脏腑。同时,长期熬夜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病毒和细菌的侵袭;皮肤变得粗糙、黯淡无光,出现黑眼圈、痘痘等问题;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熬夜还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危及生命健康。

刘莎说,“立夏五不碰,一年没毛病”,是古人根据生活经验总结出的养生智慧。遵循这些禁忌,合理调整生活习惯,不仅能帮助我们健康进入夏季,还能为全年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顺时养生方可安

立夏已至,气温节节攀升,大自然迎来了热烈的生长季。立夏之后如何养生?刘莎表示,人体的生理状态也会随着季节变化而调整,立夏后的养生细节关乎整个夏天的健康状态,中医认为“夏气与心气相通”,顺时养生,方可安然度夏。

起居穿衣,防暑护阴。《黄帝内经》提倡夏季“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刘莎说,相对于冬春季节,在立夏后,市民可适当晚些入睡,但不建议超过晚上11点,可以在早上6点左右起床,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

此外,每日13点至15点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人易出汗,出汗多散热,血液大量集中于体表,大脑血液供应相对减少,加之午饭后消化道的供血增多导致大脑供血进一步减少,人易精神不振、昏昏欲睡。因此,适当午间小睡,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适当放松;但也要提醒市民,午睡时间不是越长越好,以半小时为宜,有助于缓解疲劳,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

立夏后气温持续升高,但早晚温差仍较大,昼夜变化较快。刘莎建议白天换上轻薄、透气、吸汗的衣物,如棉麻材质,颜色宜淡雅清爽,有助于散热降温。早晚或阴雨天,气温偏凉时,适当加件薄外套,防止风寒侵袭,避免感冒。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立夏易因气温升高导致血压波动,应注意衣物增减适度,以免温差刺激血压。

顺势而动,避暑祛湿。立夏后,日照渐长,降雨增多,气候潮湿闷热,人体代谢加速,能量消耗增大,出汗增多。

刘莎说,“汗为心之液”,过多出汗不仅伤津液,还容易使气随汗泄,导致气虚、津亏,进而出现体虚乏力、食欲下降、心烦气躁等症状。因此夏季运动应以温和、有氧为主,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伤阴。推荐选择低强度运动,如清晨或傍晚散步、打太极拳、练八段锦或瑜伽,这些运动有助于调和气血、增强体质。若偏好中等强度锻炼,可选择慢跑、游泳、跳绳或骑单车。中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确保健康锻炼。

此外,中医提倡“闭目养神”以调养心神,午睡前可做眼球转动练习,双目左右各转9次,闭眼片刻后睁开,有助于提高午睡质量,缓解视疲劳,提升工作效率。

穴位按摩,养心健脾。刘莎提到,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穴具有宁心安神、和胃降逆、镇惊止痉的功效。内关穴位于前臂部掌心侧面、腕横纹上两寸处,大家可以用拇指按揉内关穴进行环转运动,每日100次到200次,在局部产生酸胀感,自觉舒适即可,以起到养心健脾、自我保健的目的。

饮食调养,生津安神。立夏后,肝气渐弱、心气渐强,刘莎建议大家饮食应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具体以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避免油腻、辛辣,这类食物容易助湿生热,加重肠胃负担,导致消化不良、口舌生疮等问题。

从此时节开始湿气重,人们可多吃薏米、赤小豆、山药、茯苓等健脾利湿之品。另建议忌食贪凉,以免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食欲不振。

在此推荐一道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的百合莲子粥。准备30克百合、30克莲子、100克粳米和适量冰糖,大家只需将百合、莲子提前浸泡后,与粳米一同煮粥,在煮熟后调入冰糖即可,尤其适合心烦失眠、健忘多梦者食用。

宁神静心,神清气和。《黄帝内经》中有“心主夏”之说。夏季高温,心阳最为旺盛,火气易扰心神,心神浮动,容易导致烦躁、失眠、焦虑等情志问题,因此大家应注意养心安神,保持内心平和与宁静。

想要拥有好心情,刘莎建议大家多进行有助于养心神、调节情志的活动,如静坐、冥想、太极、书画等。正如《灵枢》所云:“看花解闷,听曲忘忧。”夏季也可适当聆听舒缓的音乐,帮助放松身心,调节情绪。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