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绛县清代郡马府的重生之路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5-08

在绛县的崇山峻岭间,藏着一处被时光遗忘的秘境——槐泉村。沿着国道前行,一座气势恢宏的元代民居建筑群骤然映入眼帘,这便是新近揭开神秘面纱的“郡马府”。

这座府院鼎盛时期占地面积达4400余平方米,15座四合院错落有致,190余间房屋鳞次栉比。其布局采用传统的“五花攒梅”样式,巧妙融合了晋南传统民居的质朴与官宅的威严大气。主院、祭祖堂、旗杆院、“福德第”等建筑相互呼应,构成一个完整有序的建筑群落。门楼、影壁、石雕等装饰精美绝伦,处处彰显着昔日的奢华与庄重。

说起“郡马”,或许人们会感到陌生。皇帝的女婿被称为驸马,亲王、太子的女婿则被尊称为“郡马”,虽地位略逊于驸马,却也是身份尊贵的象征。600年前,绛县靳氏家族第四代传人靳杲,有幸娶郡主为妻,获封“郡马”,这座府邸也因此得名“郡马府”,并成为靳氏官宦世家的核心居所,见证了家族数百年的兴衰荣辱。

让这座沉寂已久的古建筑重获新生的,是一位来自稷山县太阳乡勋重村的文化人——赵金有。今年68岁的他,早年曾在绛县开办企业,与这片土地结下了深厚的缘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邂逅了这座充满历史厚重感的“郡马府”,瞬间被晋南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吸引。从此,他便踏上了一场长达10年的拯救开发之旅。这10年间,他投入2000多万元,精心修缮每一处细节,力求还原郡马府昔日的风貌。如今,这座凝聚着他无数心血的古建筑艺术博物馆,将在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向世人展示其独特的魅力。

站在绛县南樊镇的国道上,举目四望,便会惊叹于郡马府选址的精妙。槐泉村依山傍水,东华山、九凤山、九京山三面环绕,宛如三条巨龙守护着这片土地。传说此地为“九凤朝阳十龙地”,象征家族昌盛、人丁兴旺,传统文化在郡马府的选址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郡马府能够保存至今,其中不乏传奇故事。当年,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或许是命运的安排,或许是乡亲们的有意保护,郡马府在战争浩劫中幸免于难。

郡马府内,木雕、石雕、砖雕堪称“三绝”。“福德第”门楼的山水石雕壁画,将大自然的美景浓缩于方寸之间,线条流畅,栩栩如生;朱子家训青石影壁,字迹苍劲有力,内容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还有那用石头与青砖一体打造的照壁,两种材质巧妙融合,展现出工匠们高超的技艺。这些精美的雕刻作品,均出自清代晋南工匠之手,代表了当时建筑艺术的巅峰水平。

穿过一座座院落,眼前豁然开朗,数十亩的湖塘花园映入眼帘。湖面上,假山与楼阁的倒影随波荡漾,岸边花花草草竞相绽放,争奇斗艳。从空中俯瞰,整个湖塘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古老的宅院里。水赋予了这座府院灵气,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江南园林,让人忘却了尘世的喧嚣。

郡马府的院落布局精妙复杂,主屋厚重而大气,门格、窗花雕刻得千姿百态,各种图案蕴含着独特的寓意。屋檐下的立体镂空木刻,以农耕图、上河图等为题材,人物栩栩如生,场景生动逼真。屋内空间开阔,层高足有8米,历经数百年岁月洗礼,椽、檩等构件依然油亮。青瓦铺就的屋顶,200多年来滴水不漏,原来屋顶的草拌泥厚度竟一尺有余,足见当年工匠的精湛技艺和严谨态度。在整修过程中,为了将房屋修旧如旧,十几位工匠耗费了3年时间,其工程之浩大、工艺之精细,令人叹为观止。

后院的一座小院因年代久远,塌损较为严重。为还原其本来面貌,修缮团队四处奔波,从各地寻找同年代、同房型的建筑构件。最终,他们在稷山县坞堆村发现了一座即将拆除的院子,其主人是名商王璋。这座院子的部分构件被精心拆下,运往郡马府,为修复工作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在郡马府,砖壁、石柱承载着历史故事。曾经,有一对雌雄石柱,只剩下了雄柱。为了找到与之匹配的雌柱,修缮团队查阅大量古书,走访许多农户。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们在临猗县一个村找到了那根失散已久的雌柱。如今,这对石柱终于得以重逢,并肩而立。

郡马府,这座看似平常却又绝不平凡的山村小院,在当代人的努力下,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它不仅是晋南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它静静地伫立在那里,等待着更多的人前来探寻它的故事,感受它的魅力,续写它与这片土地的传奇。

(安新明)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