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5-08
张爱民
在晋南大地,中条山脉似一条巨龙横卧,从首阳山龙首,蜿蜒至虞乡境内,层峦叠嶂,五座山峰高耸入云,形似五位仙翁对坐论道,即五老峰。它不仅有着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是立体的河图,石纹为卦象,松涛作爻辞,云雾成批注,在岁月的长河中悠悠传唱。
登上五老峰,仿佛一脚迈进了千年之前的道家世界。传说,在远古时期,五位仙风道骨的老者在此隐居,他们参透天地玄机,掌握着宇宙间最为神秘的力量——《河图》与《洛书》。这两部奇书,蕴含着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和阴阳变化之理,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这五位老者,见黄河水患频发、民不聊生,遂将《河图》《洛书》授予大禹。大禹依此疏通河道,治理黄河,最终平定水患。五老完成使命后,身形化为五座山峰,永镇中条山。这五座山峰分别是玉柱峰、太乙坪峰、棋盘山峰、东锦屏峰、西锦屏峰,恰与道教文化中的“五方五老”相应。据道教典籍《云笈七签》载:“五老上帝”为东方青灵始老、南方丹灵真老、中央玄灵元老、西方皓灵皇老、北方五灵玄老,象征着天地五行。
据《周易·系辞》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传统认为伏羲受河图演八卦,大禹受洛书治洪水。清乾隆《蒲州府志》载:“五老山,相传五老授禹图籍处。”明代《重修五老峰灵峰观碑记》提及:“峰有五老授图之异,禹功所肇。”五老峰太乙坪峰有一平台,传为五老授书处,现存明代摩崖石刻“河洛真源”。山间一道溪流,水流纹路似洛书纵横之数,民间称“洛书显迹”。山脚原有祭祀大禹的古庙(遗址尚存),旧时治水官员多来祭拜。
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前行,山间云雾缭绕,仿佛轻纱拂面,如梦如幻。耳畔传来阵阵松涛,宛如一首雄浑的交响曲,为这场问道之旅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登上太乙峰,走进灵峰观,红墙青瓦,在绿树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古朴清幽。道观内香烟袅袅,一位鹤发童颜的道士正在蒲团上打坐冥想。他的面容平静祥和,仿佛世间的一切纷扰都与他无关。那一刻,我似乎感受到了道家所追求的那种超脱尘世、宁静致远的境界。
继续向上攀登,每一步都仿佛是在与历史对话。五老峰,不仅是道家的圣地,也是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的地方。他们在这里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为五老峰的山水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唐诗人卢纶游历五老峰时,留有“丹灶久封苔色冷,石床空锁月华明”的诗句,描绘唐代道观遗址的沧桑,见证五老峰道教活动之早之盛。
金代麻革《登五老峰》诗“中条秀色接蓬莱,五朵金莲天际开。欲向仙翁问丹诀,白云深锁读书台”,将五峰比作道教“五朵金莲”,“读书台”暗指司空图王官谷遗迹,体现了儒道交融。
五老峰的“五老晴岚”,指雨后初晴时,山间云雾与霞光交织的奇幻景象,是古虞乡八景之首。明朝薛瑄在《五老晴岚》诗中写道:“五峰如笏插青冥,日照霞流紫翠屏。安得身随鸿鹄起,直排阊阖献河形。”“献河形”呼应五老授河图传说,气象宏大。
清代诗人吴雯在《望五老峰》诗中写道:“仙人解佩遗瑶草,玉女投壶化白虹。我欲因之问河洛,乱云堆里辨西东。”这里暗用《列仙传》典故,以神话意象解构云海奇观,“问河洛”紧扣五老峰文化内核,虚实相生。
在沉思冥想中,不觉已登临玉柱峰顶,走进南天门。站在玉皇殿前,极目远眺,东、西锦屏峰横亘眼前,宛若两幅巨大的山水画悬挂在天地之间,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震撼与感动。远观棋盘山石纹纵横,传说张果老与吕洞宾的残局化作岩脉,云子落地生根成了满山古松。仿佛看见北面太乙峰五灵玄老灵光显现,太乙坪残碑隐约有“看欲活”字痕,原是吴雯诗魄化入山岩……
此时,我深刻地理解了古人为何对五老峰如此钟情,这里的山水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道家思想的寄托。它让我们在忙碌的尘世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心灵的净土,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五老峰问道,我们问的不仅是道家的思想和智慧,更是对人生、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传递着千年的文化传承。它既是河图洛书的传说源头,也是《二十四诗品》的美学渊薮。
当玉柱峰的晨曦同时照亮司空图的诗笺与大禹的耒耜,方知中华文明是山水与人文的双螺旋。我愿将这份感悟铭记在心!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