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新绛王守庄戏台楹联意境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5-08

全面翻修的新绛县王守庄(羊舌村)人民舞台将于农历乙巳年四月中浣首立庙会、举行庆典,笔者闻之欣然。

据史载与传说,王守庄(羊舌村)的起源,与春秋晋国显赫的羊舌氏密不可分。羊舌突辅佐晋武公成就霸业,获封羊舌邑,此地遂以“羊舌”为标识,成为家族封地的一部分。关于“王守庄”之名,还有两段温暖的传说。一是“神灵护佑”说:古人为祈风调雨顺,在羊舌村供奉王灵官,建庙祭祀以表敬畏。村落更名“王守庄”,寄寓“王灵官镇守之地”的安宁愿景。二是姓氏守望说:古时遇到天灾肆虐,村民流离,唯王姓家族留村垦荒凿井、组织自救。为铭其功,众人将村名改为“王守庄”,让“守护”二字刻入村落肌理。作为“运城市文明村”“运城市‘五面红旗’创建示范村”,如今产业兴、村容美、乡风淳的乡村振兴长卷,正在这历经千年沧桑的古村落徐徐铺展。

王守庄老大队部的古戏台,曾于20世纪50年代翻盖,历经岁月侵蚀,舞台台柱斜倾、瓦当残缺。今经古建匠人精心修复,一座坐南面北、飞檐斗拱、挂灯披红、镂金错彩的戏台重焕光芒。

漫步戏台广场,石柱上的古联“顷刻间演绎千秋事业观今宜鉴古;方寸地展现万里江山旧貌换新颜”赫然入目。驻足仰望、细细品味,它以精妙的构思和深刻的内涵,彰显着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也勾勒出王守庄的历史底蕴与文化脉络,恰如一部微缩的村落史诗。

“顷刻间演绎千秋事业”“方寸地展现万里江山”,此联开篇便以时空画卷震撼人心。“顷刻间”与“方寸地”构成奇妙对仗——三两步跨越万水千山,一转身已是百年春秋。演员水袖翻卷间,金戈铁马的征战、市井闾巷的烟火、才子佳人的悲欢,皆在锣鼓声中鲜活上演。一桌二椅是乾坤社稷,唱念做打即古今风云,戏台如时光万花筒,让观众于俯仰间看尽朝代更迭、人间百态。

上联“演绎”与“展现”如双生花,一叙一绘,勾勒戏曲的叙事张力;“千秋事业”与“万里江山”以宏大意象碰撞出历史纵深。下联“观今宜鉴古”似警钟长鸣,暗合羊舌氏“古之遗直”的忠义风骨;“旧貌换新颜”则如点睛之笔,既写戏台重修之景,亦喻村落振兴之变。

虽“观今”与“旧貌”对仗稍宽,但似古琴泛音,于规矩中见灵动,让联语跳出平仄桎梏,成为照见现实的明镜。

该联演绎了古村的精神三重奏。第一重历史之音:羊舌肸“不避亲贵断贪墨”的刚直,与联中“鉴古知今”的警语遥相呼应,让忠义廉明的基因融入村落血脉。第二重时代之韵:从春秋封地到“五面红旗”示范村,从靠天吃饭到大棚农业丰收,“旧貌换新颜”是戏台的重生,更是古村在乡村振兴中的蝶变。第三重信仰之光:王灵官的守护传说、裴将军的家国情怀,与联中的哲思交织,织就“守根脉、向朝阳”的精神图谱——既承千年忠义,亦展时代风华。

站在戏台下,看春风拂过联语,忽然觉得:戏台檐角的光影里,联语墨痕已浸透千年风雨。在传承与创新中,它是戏曲“假定性”美学的诗化注脚,更是古村文脉的鲜活载体。当锣鼓再度响起,台上演绎的不仅是传奇故事,更是王守庄在时光中淬炼的坚忍。方寸戏台是历史的切片,亦是未来的起点。那些在楹联中流淌的智慧与温情,终将化作新时代乡村的精神底色——正如联语所言,“旧貌换新颜”的是村容村景,不变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寻。

(朱青龙)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