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古魏儒侠段干木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4-30

□赵战生

儒以文胜,道义彪炳;侠凭剑长,扫灭强梁。战国时期,段干木以儒称侠,名贯魏秦,罕有其匹,世所重之。

段干木塑像 记者 薛丽娟 摄

段干木,祖居古魏,《吕氏春秋》称其为“晋之大驵,而为魏文侯师”。民国版的《芮城县志》,对其生地、坟茔及祠庙言之凿凿:“段干木故里,在县西北二十三里山麓段村(今学张乡下段村),有祠堂。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河东转运使段禧率族重修。”“段干木墓在县东北十五里,高三丈,唐贞观中禁采樵。”又记:“段干木庙,一在东张村,唐卢士牟撰碑铭;一在下段村,明万历癸丑知县赵廷琰暨段国社重修,薛伦记。”相传,东张村的段庙又称“三贤祠”,供奉的是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三位大贤。

那么,段干木与卜子夏、田子方是什么关系,能与其共享香火,流传后世?

史籍记载,卜子夏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姓卜名商,系孔子“七十二贤”之一。他最早在西河(今河津市)设教,高徒云集,门庭若市,闻名遐迩;后又到古魏开馆,莘莘学子荟萃,书香绕梁,是段干木的老师。田子方又名无择,亦为魏人,其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能言善辩,清骨凛然,路遇太子不拜,魏文侯曾以师礼之。段干木结识乡贤,不胜感佩,素与之相互往来。

卜子夏当年创立的“文学书院”故址,就在如今芮城县南磑镇的书院村,当地遗存有卜子夏的墓地,俗称“老师坟”。

名师出高徒。段干木跟随卜子夏苦读数年,不仅熟谙“六经”,达到了“疏通致远”的臻境,更重要的是树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志向。他一生尊崇儒学,不求高官厚禄,不羡荣华富贵,唯以“大贤”立身,令朝野钦仰。

魏文侯从谏如流,礼贤下士,志在富国强兵,自立诸侯之林。听闻邑有遗贤,慕名往访,亲至段庐,欲礼拜段干木为相国。他却避而不见,“逾墙而走”。后来,文侯又多次造访,毕恭毕敬,言恳辞切,求教兴国之策,干木这才开诚布公,侃侃而谈治国理政之道。文侯如饮醍醐,兴致沓来,“立倦而不敢息”。

此后,魏文侯乘车每过段门,必起立“伏轼致敬”。所谓“轼”,是指古代马车上三面环形的横木,扶轼致敬,是一种崇高的礼仪。作为一名隐士,能受到国君如此礼遇,足见其道德学问鹤立鸡群,卓尔不凡,非大儒名贤难受如此大礼。

战国时期,周天子式微,诸侯争霸,天下大乱。秦国经商鞅变法后,国势大增,异军突起,急于向外扩张。与之一水相隔的魏国,首当其冲,成为西秦东进的第一个打击目标。

秦王在出师前夕召开了御前会议,制定具体的攻击方案。自以为胜算在握,群僚无不摩拳擦掌,志在必得,唯独大夫司马庾力排众议,连称时机尚未成熟,不可贸然出兵。众人诧异,诘问何出此言?庾说,诸位岂不闻魏有大贤段干木乎?他可是难以撼动的魏之柱石呀!他的道德学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魏君奉之若宾,敬之若师,如此“上下合和,未可图也。”

秦王颔首然其言,遂退堂罢议。

数年后,秦王扫灭六合的野心复萌,列戟东侵,渡河抵魏。只见段干木坦腹独卧荒丘,全不把西秦的“虎狼之师”放在眼里。

见此情景,秦军将领不免心中疑虑,生怕中了魏军埋伏,旋即号令退兵。关于此事,《图经》有证:“先生于原上草庐中高枕而卧,秦遂解兵。”

以一人之力,退十万大军,段干木立下了不世之功。此事传开,魏国闾巷欢呼,百姓击缶而歌。歌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人好忠,段干木之隆。”

其实,段干木并非天生的英雄,他的聪明才干、大智大勇、家国情怀,都是后来汲取儒家的经典学说养成的,故孟子曰“仁者无敌”。

段干木早年混迹马市,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驵侩”,即牲畜交易市场的经纪人。但《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称:“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对此,南朝宋河东闻喜人裴骃集解:“段干,应是魏邑也。”由此看来,段干是由宗的封地而姓的,简而言之,应系老子的后裔。

坚辞君主擢拔美意,不当相国享受位极人臣的荣华富贵,却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捍卫家国安全,庇护百姓免受血光之灾,段干木真乃亘古第一的鸿儒大侠也。

有感于此,特赋小诗以记之。诗曰:

古魏存高士,干木志不移。

德隆孚众望,侠胆卫社稷。

荣华如浮云,相位何顾惜。

却敌卧荒塬,儒侠世无匹。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