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信俗兴文旅 忠义传古今

——解州关帝祖庙乙巳年古庙会暨“关帝巡城”活动侧记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5-07

□记者 王捷 文 朱超逸丁 图

非遗绽放

当千年信俗穿过岁月传承至今,当传统祭祀“三献礼”重现古礼庄严,当“关公”遇上“关公”……5月5日,解州关帝祖庙乙巳年古庙会暨“关帝巡城”活动震撼上演,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吸引了福建、海南、河北、陕西、山东、河南等地及运城本地数万名关公信众和关公文化爱好者,现场人潮涌动、盛况空前。

信俗文化与文旅融合绽放出的全新光彩,为今年“五一”假期的运城增添了华彩篇章,一场跨越千年的民俗盛典,再次向世人昭示了关公忠义精神的生生不息。

传统再现新叙事

农历四月初八解州古庙会暨“关帝巡城”活动始于宋徽宗年间,是当地百姓传统的民间信俗活动,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文化内涵。2006年,在运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解州关帝庙文物保管所经过长时间的酝酿、挖掘、整理、全力组织,这一中断80年之久的传统民俗活动得以恢复。

今年,活动以“关公信俗世代相传,关公文化源远流长”为主题,创新采用“文旅融合”模式,旨在让忠义仁勇的关公精神焕发时代光彩。自5月3日起,农贸交流、非遗展示、戏曲展演、民间小吃等精彩内容依次上演,让广大游客和信众尽享传统古庙会的韵味,感悟关公文化的博大精深。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活动既保持传统,又推陈出新。“关帝神驾绕境祈安降福”仪式,将地点由崇宁殿挪至解州关帝祖庙前的关圣文化广场。5日清晨8时许,伴随着悠扬的古乐声,完整的“三献礼”祭祀展演开始,祝祷词响彻广场,传递着人们对关公的崇敬之情。

“三献礼”是中华民族最尊贵、最严谨的国家祭祀礼制的核心流程。此次特意根据《三礼》《大明会典》《頖宫礼乐疏》等礼书及地方文献考据,力求还原这一礼节。庄严肃穆的传统仪规,让观众更清晰、直观地领略了千年祭祀文化的深厚底蕴,沉浸式感受关公文化的神圣庄严与独特魅力,也使这场文化盛宴更具感染力。

同时,此次祭祀服装样式也复原了明代国家祭祀的服装形制,参照了《明史·舆服志》《三才图会》的记载,根据曲阜孔府保存的明代官方祭服文物制作。仪仗甲胄同样依据文献文物资料,是特别参考明十三陵永乐皇帝长陵神道大汉将军石像身着之甲制作的复原级甲胄。

这次出巡的3顶关帝圣像銮驾同样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一顶为参与过巡游福建、台湾及历届巡城活动的明代圣轿,内配明代木雕“软身”关帝圣像;一顶为2014年获赠的木制圣轿,内配清康熙年间“软身”木雕圣像;还有一顶为明万历年间木雕圣轿,内配明代“软身”木雕圣像。这些均为解州关帝祖庙珍贵的馆藏文物,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关公信俗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

巡城活动中,这些传统元素,不仅是对历史的重现,更是以全新叙事方式,融入文旅场景,讲述着新时代关公信俗的传承与创新,让古老仪式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庄严肃穆

忠义赓续引共鸣

待“三献礼”仪式结束后,巡城队伍正式出发。警车、摩巡队开道,礼炮车、花车、军鼓队随行,3顶关帝圣像銮驾在关公后裔、信众及文化爱好者的护卫下,沿春秋路、五一路等主干道前行4公里,最终回到春秋楼。

喧天锣鼓,奏响了时代的节拍,伴随着人们“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愿声,一路上,巡城队伍浩浩荡荡,从街市深处缓缓走来,来自湖北、福建、香港、海南等地的队伍,带着当地信众对关帝的赤诚之心,不畏路远,亲赴这场神圣之约,共同传承关公信俗。这份跨越地域的热忱,让关公文化的影响力持续拓展。

海南海口西关内关帝庙朝拜团这次来了12人,该庙理事长、海口市忠义关公纪念馆馆长李运禄告诉记者,海南海口西关内关帝庙是海南省唯一的关公文化交流基地,关公信俗也是海南省的非遗代表。“我们已经连续5年参加运城的关公文化系列活动,但四月初八古庙会今年还是第一次来,非常高兴。”他说,“关公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希望能把它发扬光大,这次我们会把学习到的内容带回去,把我们当地的关公活动也丰富起来。”

福建泉州安海关帝庙管理人员黄小全带着34人的团队特意赶来。安海关帝庙历史悠久,8年前人们对其进行了重建,扩大了规模,如今前往祭祀朝拜者众多,管理步入正轨。黄小全说,这次他感到非常震撼,“关公是我们心里的人,他为人忠诚正直、做事有情有义,我们都很崇拜他,只要有活动我们都会参加”。

四川省绵竹市剑南老街关帝庙团队此次来了18人,成员黄波第二次来运城,他说:“运城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关公文化。关公忠义流传千古,对自我成长和提高非常有帮助,他教会了我如何为人处世。”

在街道两旁,来自五湖四海的关公信众与关公文化爱好者或肃穆站立,或紧跟队伍,以他们独有的方式,虔诚地表达着对关公的敬意。关公信俗在民间的深厚根基,让人们看到了关公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看到了关公文化的活力与未来。

浩浩荡荡

文化碰撞谱新篇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公信俗,此次遇上了甘肃牛站非遗高跷艺术,非遗与非遗的精彩碰撞,成为这次巡城活动的一大亮点。

在“关帝巡城”的同时,甘肃牛站非遗高跷“醉关公”小林子团队献上了精彩表演,伴随着铿锵的锣鼓声,表演者们踩着两米多高的高跷依次出场,将传统武术与现代表演艺术巧妙融合,在关圣文化广场、解芮路口至景区入口,还演绎着别样的关公故事。

在解芮路口至景区入口路段,红面绿袍长髯、大步流星却又威武霸气地挥舞青龙偃月刀而来的“醉关公”小林子,恰好与缓缓前行的关帝圣像銮驾相遇,穿越千年的经典对视,引得围观群众驻足见证。轿内关帝圣像的庄严威仪,与“醉关公”的灵动飘逸,形成奇妙呼应,巡游队伍与表演队伍瞬间融为一体,仿佛时空在此交错。在这场传统与时代的对话里,关公的忠义与现代非遗的激烈碰撞,让人们共同见证了关公信俗跨越时空的鲜活生命力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醉关公”扮演者段国林6岁开始学习高跷,16岁时出演关公。受太爷爷辈及爸爸、哥哥扮演关公的熏陶,他自幼就喜爱关公。这是他们团队继去年关帝诞辰纪念活动后第二次到运城表演,重温运城人民对关公文化的热情。他们别具一格的表演,为传承弘扬关公信俗增添了一抹亮色。

充满地方特色的表演,让大家耳目一新。“‘醉关公’小林子在向圣像表达敬意后的毅然转身,有一种壮烈之感,里面有不舍也有不甘,让人非常难忘,也让我们感受到关公文化能量满满。”市民李女士感动地说。

除了在现场切身感受民俗魅力外,全国各地的网友还通过直播观看了此次古庙会暨“关帝巡城”活动,纷纷留言为关公忠义点赞、为关公信俗点赞。线上线下的充分交融,让这场活动打破了地域,将关公文化的影响力传递到更多人心中。

千年时光悠悠流转,忠义精神闪耀古今。古庙会暨“关帝巡城”活动以信俗为核心,以文旅为载体,让忠义精神在新时代闪烁着更加耀眼的光芒。相信,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发力,关公的忠义仁勇将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滋养更多人的精神世界。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