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3-27
■李汝珍 邵春雷
清明恰是阳气上升、大地回春的美好时节,人们在经历了一个漫长寒冬之后,纷纷走出户外,来到广袤的田野上春游、赏花、踏青。在春风中放飞风筝,也成为国人一项喜闻乐见且老少皆宜的群体活动。在河东,这项活动亦颇有特色。
在运城地区出土的金代大型壁画上,8个童男童女,姿态各异,迎春狂欢放风筝的快乐情景十分罕见。现今发现的民国时期河东印制的小学春季课本上,就有多处针对儿童风筝制作和放飞的课文。文中讲到,河东“风筝之状,有鸟,有鱼,有蝴蝶,有蜈蚣,放飞时趁势,一人持尾登高,一人急振其绳,风筝乘风而上。其大者,缚弓弦,风击弦鸣其声泱泱,故名风筝”。
另一篇课文则专门介绍了放风筝的小窍门:“风筝飞,风筝飞,要靠好风吹。有时吹到云中去,有时落在池边树。风筝向下走,赶快把绳收。风筝向上冲,不要把绳松。”当时的儿童,从小接受了风筝活动的传承启蒙。
“三月三,河东风筝飞满天”。在《河东民歌选集》中收集了多首关于风筝活动的民歌,再现了河东人传统清明踏青放风筝热闹壮观的场景。其中一首民歌这样唱道:“哥嫂二人去踏青,捎带放风筝。哥嫂二人往前行,哎哟哟,风筝聚会天上飘,地上叽叽喳喳好热闹……哪哈哪哈衣呀哈。”从中可以体味和联想到当时河东人的清明时节,走出户外踏青放风筝的快乐情景。
流传的另一首民歌,则充分体现了河东人以风筝为媒传递爱情的独特景象。歌词这样写道:“三月里来是清明,姐妹二人去踏青,捎带放风筝。娘问女儿哪里去?小妹妹禀一声,我和姐姐上村东,十里长亭好风景,万花楼下去踏青。姐妹二人往前行,又来了个俊武生来踏青,一块放风筝。骑白马,跨银镫,鹅毛箭,系腰中,胡棱棱,风摆动;鹿角弓,握手中,来得快,去得轻,一马三箭不落空,捎带放风筝。姐妹二人放风筝,又来了二书生,一个放的是蝴蝶,一个放的是蜜蜂。蝴蝶好似天仙女,蜜蜂好似牛郎星,一双蝴蝶飞上天,好似张生和莺莺。蜜蜂采花嗡嗡嗡,恰似七女找董永。哎哟哟,大姐,你看那书生,两眼不住看着咱,大姐呆呆不吭声,莫非看中那书生?叫妹妹,别胡想,姐妹迎春来踏青,静心放风筝。风筝放在半天空,苍天又不住刮大风,刮断了风筝绳。这回风筝没放好,都怨姐姐心不定。风筝被挂半悬空,都怨心动那书生……”这首鲜活生动的河东民歌,通过户外风筝娱乐表达情感,充分表达了河东人热爱生活、新迎新春,追求美好爱情的愿望。
河东人关汉卿,是我国元代杰出的戏曲大师,在他所编的杂剧《绯衣梦》里就描写了在春暖花开的清明时节,主人公李庆安以放飞风筝释怀心情,风筝正巧落在王家的大花园里,与王小姐相遇,由此引发一段鲜活的爱情趣事。
当代的河东人根据当地民间故事,新编大型蒲剧传统戏《风筝缘》,更是再现了河东青年男女在清明时节,以风筝传情结缘、并合诗其上,表达和追求美好幸福爱情的生活情景。
河东传统还有一个独特的民俗讲究,就是清明当日通过放风筝来表达对过世亲人的思念之情。清明时节,民间常常在风筝骨架上,蒙上白黄两种色纸,并画上金银财宝、衣物用品等图案,或书写上福禄祝愿和思念的相关文字,于亲人坟前乘风放飞,以风筝一线通天地的沟通交流形式寄托哀思。正如清人潘荣陆《帝京岁时纪胜》中所言:“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在发现的一些民国时期小学生的日记中,就记叙着河东人清明时节上坟祭祖放风筝的情景。
在传统的清明时节,河东沿黄河一带还有用风筝钓鱼的民俗游戏,即在放飞的风筝上拴上相应的引线和鱼钩,又联袂将其放入河中,待鱼上钩,便迅速钓起,放入笼筐之内,然后大伙儿一块野炊,寓意全年生活美满、年年有余。当地有心的人还把它戏称为“鱼跃龙门”,期盼未来能飞黄腾达。
清明是气候由冷变暖、农事由闲变忙的交替时节,也是人精神焕发、充满梦想和追求的黄金时期,因而在河东逐渐形成清明放风筝的传统习俗,清明节也自发地成为当地丰富多彩的“风筝”节日,当然还有一种放风筝,放“晦气”放“病魔邪气”断线之说的民俗讲究,都表达了河东人朴实的向美向善的心理需求,一直传承至今。河东风筝已成为我国颇有特色、有影响的“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河东文化、体育、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