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

北里“新景”

​——临猗县北景乡北里村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3-26

记者 曹欣怡 邢智轩

春日雨后,临猗县北景乡北里村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彩画,静谧而鲜活。

新修整的柏油路平整宽阔,横平竖直的巷道干净利落,古朴典雅的民居建设规整,历时200余年的古戏台傲然矗立,道路两侧的绿植在雨中探头,空气中夹杂着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从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到焕发新生机的示范村,北里村坚持党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民生为根本、以文化为导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路。

改善民生破解“吃饭难”问题

3月14日下午1点,北里村日间照料中心飘来阵阵饭香,几位老人围坐一桌,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唠着家常,欢声笑语不断,气氛温馨而热闹。

在农村,年轻人多数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年事已高的老年人,老年人“吃饭难”是在外务工子女们最关注的问题。北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罗六珍介绍:“去年,北里村开始筹备建设日间照料中心。村民们听说村里要开‘老年食堂’,不仅可以解决老人的吃饭难题,价钱还实惠,还未等到日间照料中心开张,村民们就抢着报名。”

“北里村日间照料中心专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服务,一天两餐,荤素搭配,有菜有汤,就是要让老人吃饱吃好。”罗六珍表示,60岁到64岁的老人,每人每月交250元;65岁到69岁的老人,每人每月交200元;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交150元。

“在这里不仅能吃好,吃完饭还能到旁边的活动室打扑克牌、玩飞行棋,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生活充满了乐趣,孩子们在外也安心。”一位村民笑着说。

花卷、包子、菜卷、饺子……村里的日间照料中心现在有3个厨师,每周换着花样给老人做饭。很快,这间优质实惠的“老年食堂”就在本村及周边村有了名气。

“这个月有近20位老人在这里就餐,已经有30位村民预订了下个月的餐位,还有不少周边村村民跑来问能不能报名,考虑到日间照料中心的运营情况,暂时只对本村村民开放。”罗六珍说。

水电费、人工费、原料费……维持日间照料中心的运转需要一定成本。为了保障老人用餐,减轻村集体经济负担,罗六珍带村民们做起了外卖生意。

每天10点到12点,罗六珍和村民准时给本村及周边村订餐的村民送外卖。“农民忙着打理耕地,没时间做饭,我们就提供外卖服务,所有收入全部纳入村集体经济,既减轻村内各项开支的资金压力,也能为村民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罗六珍说。

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运营和发展延伸是北里村完善民生服务的一个缩影。

在硬件设施、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北里村全面发力:打造3座月季小游园,完成3000米排污管道铺设、5公里道路硬化与150盏路灯安装;实现280户改厕,实现安全自来水和天然气户户通;建成可容纳300余人的多功能大礼堂,全方位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乡村振兴,民生是根本。北里村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完善硬件设施、强化民生保障、优化公共服务等方式,绘就了一幅和美乡村新画卷。

流转土地发展特色产业

种植业是北里村发展的主导产业,但村里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不足,如何盘活土地资源成为摆在村党支部面前的一道难题。如今,通过土地流转和特色产业发展,北里村成功激活了村集体经济的“新引擎”。

面对发展问题,村集体经过多次调研和讨论,决定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村民600余亩土地,用于集中发展农业。其中,100余亩用于发展“郇阳果园”,100余亩用于建设蔬菜大棚,剩下400余亩用于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土地闲置问题,还为村集体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郇阳果园’采用‘村集体+企业’的合作模式,村集体通过土地租金和分红获得收益,企业负责果园的日常管理和技术指导。果园采用水肥一体化等先进设施,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预计明年挂果,后年达到丰产,届时将为村集体带来更多收益。”罗六珍说。

村集体还与村里种植能手合作,集中打理400余亩粮食作物,种子、化肥等由村集体出资,收入全部纳入村集体经济。

去年,北里村通过土地租赁和集中种植等方式,为村集体增收30万余元,为北里村的振兴路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传统产业助力增收,特色产业活力涌现。

“罗书记,有客户来取馍了。”采访间隙,在日间照料中心制作手工馍的村民们忙个不停,赶忙叫住罗六珍确认馍的数量。自从村里开始发展手工馍产业,每天,罗六珍和村民们都忙得脚不沾地。

手工馍产业,是北里村新开发的特色产业。虽然起步时间不久,但需求量大,产品供不应求,村民常常加班加点,蒸馍到凌晨是近期的常态。“我们计划打造‘妈妈工坊’手工馍品牌,既为村里妇女提供就业岗位,也为村集体增收。”罗六珍说。

此外,北里村还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与返乡人才创办的临猗县丰淋牧业有限公司合作,吸纳村内8名村民进厂养殖,拓宽了村民的增收致富路。“现在,村里有不少村民靠养殖致富。”罗六珍说。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北里村立足村情,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激活了村集体经济的“一池春水”,为村民铺就了一条致富路。

建设文化阵地弘扬文明新风

正月初二,北里村年味儿正浓。多功能大礼堂内张灯结彩,全村人齐聚一堂,以文艺晚会的方式欢度新春。台上,村民们载歌载舞;台下,掌声、笑声、喝彩声此起彼伏。

北里村文化底蕴浓厚,村里有不少文艺爱好者。每周三,村内20多位村民聚在多功能大礼堂,一起唱歌、跳舞、拉二胡……既丰富了闲暇生活,也提升了生活幸福感。此外,北里村党支部会举办九九重阳节、“翰墨飘香颂振兴”等主题活动,进一步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文明和谐的乡村氛围。

新修建的多功能大礼堂是北里村的主要文化活动阵地,从设计到设备,现代感十足。台上,LED大屏幕、音响、灯光、乐谱架等设备一应俱全。台下,桌椅板凳、空调、饮水机等配备齐全,能同时容纳300余人,俨然一个“微剧场”。

“今年,北景乡的新年晚会也是在这里举办的。”罗六珍笑着说。

多功能大礼堂不仅是村民娱乐休闲的好去处,也是宴请宾客的好地方。

“村民有宴请,就可以到党群服务中心预定饭菜,一桌饭200余元,提供8个热菜、8个凉菜,村民省钱省心,既减少铺张浪费,还能为村集体增加收入。今年春节期间,我们尝试承接了一户村民的家宴,效果很好。”罗六珍说,接下来,我们还将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结合本村实际修订村规民约,规范村内红白事管理,定期开展宣传活动,弘扬时代新风。

乡风文明建设不止于热闹的节日,更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北里村积极推动文化建设,打造“传优良家风 守培德初心”主题长廊;开展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树立身边榜样,全方位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与此同时,北里村注重孝道传承,形成了“子女缴费,老人吃饭”的日间照料中心收费规定,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村里还提供阅览室,鼓励亲子共读,营造书香氛围。

乡村振兴,文化是灵魂。从打造文化阵地到弘扬文明新风,从助推孝道传承到培育书香氛围,北里村用实际行动奏响了乡风文明的“新乐章”。

北里村的崭新面貌,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下一步,我们会定期举办民俗文化活动,增强群众文化认同感;完善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设施,每月组织读书会或文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同时,结合本村的苹果种植产业,打造特色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与文化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罗六珍信心满怀。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党旗飘扬。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基层党组织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乡村振兴的前行之路。北里村的振兴实践,正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其成功经验为其他乡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振兴密码”。

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选好一个带头人,就能带活一个村。罗六珍立足村内妇女就业实际情况、发掘可用资源、创新发展思路,带领村民发展外卖业务、推出手工馍产品,成功开辟了一条致富新路。这充分证明,一个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一位担当作为的“领头雁”,是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的关键。

乡村振兴不能单打独斗,需要群策群力。面对老龄化严重、劳动力外流等共性难题,北里村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凝聚人心、整合资源、探索新路,成功破解发展困境。党组织要当好“黏合剂”,党员带头干,群众齐参与,把群众的心聚在一起、劲儿使到一处,才能绘就乡村振兴的最大“同心圆”。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北里村党支部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既带领群众致富增收,又注重培育文明乡风,打造文化阵地、评选文明家庭,让乡村振兴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北里村的成功实践,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越来越多的乡村会像北里村一样,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共同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