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1-20
□记者 刘亚 文图
文物名片
主角:A.独角双翼陶镇墓兽B.陶镇墓兽
出生时间: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尺寸:A.高37.5厘米B.高39.5厘米
藏宝地:运城博物馆(借调自芮城县博物馆)
A
B
“镇墓千年无人问,一朝似泉天下知”。近日,在抖音平台博主“听泉赏宝”直播间,一个人面兽身镇墓兽因“撞脸”该博主而意外“出圈”,让众多网友关注到这个寄托着家人关爱与祈愿的文物。
“这件文物是不是与‘听泉赏宝’特别像的镇墓兽?”“虽然不是同一件,但也是呆萌又可爱。”“咱运城这个镇墓兽还带着翅膀,显得更威猛一些。”运城博物馆一楼“馆藏珍品”展厅的镇墓兽吸引了很多前来打卡的年轻人。
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楚墓,流行于魏晋隋唐时期,五代以后,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早期镇墓兽的材质为木质,隋唐时以陶质为主。镇墓兽主要分三种类型,第一类属于兽面兽身镇墓兽,第二类属于人面兽身镇墓兽,第三类属于人面人身镇墓俑。
记者看到,运城博物馆“馆藏珍品”展厅的民俗文化区域,放置有很多先民日常生活用品或相关“模型”。比如,用来洗手的兽头流铜匜,用来喝水的彩绘茧形陶壶,用来做饭的彩绘陶三眼灶等。而与它们作伴的,有两只“萌萌哒”镇墓兽。这些文物搭配,精彩演绎了一场烟火气十足的古人生活场景。
镇墓兽A是独角双翼陶镇墓兽,外形有人面、兽身、独角、双翼等特点,年代属唐朝。它的头部尖翘,就像戴了一个圆锥形的帽子,也像头顶长了一个尖角。它的身体两侧双翼相对完整,呈现向上挥舞状,耳朵跟常人相似,眼睛很大呈凸出状,嘴巴呈努嘴状,有点故作生气发怒的样子。总体而言,这件镇墓兽很像是一位戴尖顶盔帽的武士形象,浓眉大眼,神情威武又坚毅,但身体却像一只蹲坐在地上的动物。
镇墓兽B是陶器材质,年代同属唐朝。其正面看起来更像是一条犬类生物,前腿直立撑地,后腿蜷曲坐地,作蹲立状。侧面观察,它的身体更显精瘦。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有一种兽面兽形镇墓兽,形如狗状。这件镇墓兽的耳朵呈三角形直立竖起,耳尖略圆,头顶有一个略圆润、形似六边形的帽状物。它的头部和前腿处,有形似翅膀或是鬃毛的部位,出土后有破损,不太完整。
资料显示,早期的镇墓兽有一大特点,就是墓葬中一般只有一件镇墓兽,体积也不大。到了隋唐时期,开始流行“四神十二时”葬俗。“十二时”即十二生肖,“四神”即文献中的“当圹、当野、祖明、地轴”,也就是出土文物中的镇墓天王俑、镇墓武士俑、兽面镇墓兽、人面镇墓兽。“四神”一般都置于墓室入口,起保卫作用。镇墓兽可谓丧葬文化的神来之笔,最能体现人们对死者的感情。人们希望逝去的人不被“幽界乱力怪神”所“戕害”,不被种种“邪祟鬼魅”所“侵袭”。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