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战国双环耳三环钮铜盖豆:“豆”中有深意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1-21

□记者 王捷 文图

文物名片

主角:双环耳三环钮铜盖豆

出生时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出生地:永济市赵杏墓地

藏宝地:运城博物馆

如果您留意,可能会发现,在运城博物馆青铜器展区,有这样一类器具颇为独特,被称为“铜豆”“铜盖豆”等,就比如今天为大家推荐的这件来自战国时期的珍宝——双环耳三环钮铜盖豆。青铜器,竟然被称作“豆”?

是的,你没看错,不过,这“豆”的意思与如今我们所理解的“豆”大相径庭。我们提及的“豆”,普遍指豆类,是常吃的一种食物。而在古代,“豆”并不仅仅指豆类,其承载的历史意义可谓大有乾坤:它不仅是一种盛放腌菜、肉酱等食物的器具,还是一种专门用于祭祀和宴飨的礼器,象征着身份和地位。

而这一切,从甲骨文中也能窥得一二。甲骨文中的“豆”字,是一个象形字,腹部像一个浅盘,最顶部的一横,就像它的盖子,下部是高柄圈足,类似高脚杯的脚,形象地描绘出了古代“豆”的基本特征。《说文解字》中也提到“豆,古食肉器也”,点明了其作为盛放肉食器具的用途。

青铜豆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最初人们用制作的陶豆来盛装食物,造型也相对简单质朴。随着社会发展、工艺进步,青铜豆渐渐衍生出来。到了商周时期,豆已经成了贵族宴飨必不可少的饮食器具。

进一步查询资料可知,从商周到春秋战国,豆的使用非常流行,形制和用途也逐渐复杂。其材质很多样,贵重的豆是用青铜等制造的,老百姓则多是用陶土、竹木等来制作。那时等级十分严明,饮食器具的使用有着严格规范,作为祭祀、宴飨等场合不可或缺之物,豆的使用数量、样式与使用者的身份、地位紧密相连,是礼序的象征。《礼记·礼器》中就记载:“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天子可以同时使用26件豆,而公侯、大夫依次递减。

豆的盛行,也让反映古代山西地区文化特色的“三晋铜豆”成为一种特殊存在,其代表了中国古代金属工艺的高水平。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青铜豆数量陡然上升,与鼎、壶相配,成为三晋地区主要的器物组合。在其他一些地区,铜豆多与铜敦互为补充,其功能大致相同。

三晋铜豆,延续春秋晚期的形制,分为方座豆、盖豆、浅盘豆。方座豆的盘与底座分铸,焊接成型;盖豆的器和盖以子母口相合,盖可仰置成盘;浅盘豆为细长柄,盘极浅,流行于战国晚期。

再看这件双环耳三环钮铜盖豆,它继承了传统豆的基本架构,又融入了时代独有的审美与工艺。双环耳与同期其他青铜器耳部造型类似,既方便人们端着,又与盖子上的三环钮相得益彰,为铜器注入了一丝活力,既实用又精妙,真是简约大气、美观大方。

这件铜盖豆出土于永济赵杏墓地。赵杏古墓群跨越东周、秦、汉三代,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如铜鼎、豆、壶食器组合,盘、匜水器组合等,专家判断墓主人应是战国时期魏国或秦国贵族、士大夫墓地。这些器物,不仅显示了东周时期的礼乐制度,还展现了晋南青铜时期的精湛铸造技艺。

古代,人们把大豆叫“菽”,秦汉以后逐渐用“豆”字代替“菽”字,从此豆的含义发生重大转折。岁月流转,器具的“豆”似乎已定格在了历史中,而作为农作物的“豆”,依旧是今天人们最为常用的汉字之一。

这也让铜豆不再只是一个器物,而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持续书写着属于它的传奇篇章,在历史长河中璀璨盛放。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仍值得我们去探索、去追寻。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