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东周石磬:“古乐之祖”天籁回响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12-23

□记者 王捷 文图

文物名片

主角:石磬

出生时间: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尺寸:长14厘米~50厘米、宽10厘米~12.5厘米、厚2厘米~3厘米

藏宝地:运城博物馆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乐器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被誉为“古乐之祖”的石磬,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和印记。

在运城博物馆,有这样一组来自东周时期的石磬,尽管静默无声,但却在历史岁月的深处低吟回响,发出空灵悠扬的天籁之声。

单说“磬”,早在甲骨文中就已有此字,左半像悬石,右半像手执槌敲击。在字典的释义中,磬指古代打击乐器,用石、金属等制成,形似曲尺,用绳索悬挂。石磬,顾名思义,是以石头制成的打击乐器。之所以被誉为“古乐之祖”,是因为它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打击乐器之一。

石磬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相传,远古人类在打磨石头制作工具时,发现一些石片敲击后能发出清脆美妙的声响,于是便把这些石片打磨成简单的乐器,就这样最古老的音乐诞生了。《尚书·尧典》也有记载“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生动描写了人们劳作之后敲击石头,装扮成各种野兽跳舞的情形。1974年,夏县东下冯遗址曾出土了一件大石磬,经考古测定,这很有可能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磬,其年代相当于夏末商初。

石磬与中国礼仪之邦的称谓也有着密切联系,被认为是“安邦定民”的重要工具‌。早在黄帝时期,中国就开创了礼乐教化制度,包括礼仪和音乐。当时的音乐称为雅乐,石磬是最早用来演奏雅乐的乐器。

随着时间推移,石磬的制作工艺不断提高,形状也逐渐变得规整。商周时期,石磬成了重要的礼乐器,被广泛应用于祭祀、宴享等场合。它不仅是音乐的载体,更一度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可以说,石磬的形制、制作工艺、音律系统、使用场合和文化意义等,都有着丰富的内涵。

石磬除了单个以外,还有成套的。若干个磬编成一组,挂在木架上演奏,称为编磬。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对编磬的使用十分严格、规范,是象征权力和等级的重器,不同等级和身份悬挂方式不同,石磬的大小也不同。

经历过商代中晚期不断完善发展,周代的“金石之乐”(也就是礼乐)已占据主导地位,金、石分别对应钟、磬。考古中人们发现,古代石磬常常会与编钟、鼓等其他乐器共同配合演奏。石磬的音色清脆悠扬,能够起到稳定节奏、增强音乐表现力的作用。

在西周和春秋时期,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地位可以说非常重要,也必然在礼乐方面十分重视,仅从山西出土的大量文物中就可见一斑。

用来制作石磬的石头,常见的是青石、玉石等,有矩形、圆形、弧形等多个形状。不同的材质和形状,音色自然不同。据研究显示,青石制作的石磬音色更加清脆,玉石则柔和一些;矩形石磬音色浑厚,圆形石磬音色明亮。再经过匠人的精心切割、打磨、调音等,完整的石磬才得以问世。

再看运城博物馆这组石磬,一组有10件,由页岩制成,表面呈青灰色,质地较细腻,通体磨制,单孔,弓背形。这应是一组编磬,音色应该相对清亮一些。依托上面的小孔,彼时人们应该会将其悬挂起来敲击,继而发出清脆悦耳、古朴典雅、萧瑟飘逸的声音,人们在惬意之中得以放松身心……

虽然如今的我们很难再听到它曾演奏的悠扬曲调,但那节奏仿佛不曾走远,仍然在我们脑海中无限回响。从一块普通的石头,到形制规整的乐器,凝聚着古代工匠精湛技艺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石磬,在人类发展史、音乐史、生活史等方面都占据了重要地位。独特音色演奏的空灵乐曲,似乎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铿锵步履声,声声引人入胜,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时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至今依旧历久弥新。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