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12-22
□王晓琴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踏上回乡之路,竟是如此顺利,我的心中满是感恩。
在从兰州去往太原的列车上,一进山西,看着窗外的景色,我就想起了家乡的亲人,好久不见了,他们过得还好吗?亲情的牵挂,使得我和姐姐向邻居打听翟庄村的亲戚。微信的发达,让我们刚到太原,便奇迹般地联系上了30年毫无音信的表妹,那份惊喜与开心难以言喻。想起爸爸临终前还挂念的亲人,曾因失联以为再难寻到,却在抵达太原下火车的那一刻有了消息,并于当晚相聚,这一切如梦一般不可思议。
面对家乡的亲人,面对相聚的欢喜,我感慨甚多。不得不感叹祖国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大大缩短了时空的距离。那曾觉得遥远无比的故土,那几十年的思念,仅半天时间便抵达了。如今想来,并非距离真那般遥远,而是奶奶去世后家中再无亲人,所有记忆都被封存在心底,加之生活中太多的放不下,挡住了我回乡的脚步。
儿时的记忆仿若上个世纪,甚至上辈子之事。曾听说爸爸有个失散多年的侄女,曾嫁到我们村,后离婚又改嫁他乡,去向不明。我们渴望寻到这位堂姐,找到血脉相连的亲人。原以为这是极难之事,却在回村后,在同学与亲戚的帮助下相见了。一切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所有的遥远其实真的并非那么遥不可及,无论是回乡的路还是心中那份久远的思念。
47年前离开故土的画面,如潮水般在脑海中翻涌。那时我11岁,跟着妈妈坐着拖拉机到县城,再坐客车到运城,而后坐上了西去临夏的火车,去大西北看望爸爸。那时坐绿皮火车,需在西安或三门峡换乘,我们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只觉路途艰难且遥远。那年探望完爸爸后本是准备回去的,可妈妈生病住院,一住便是3个月,我在医院陪伴照顾,因此未能上学。转眼到了6月,小学升初中考试开始,我便参加了临夏的小升初考试,后来妈妈也恢复了工作,种种缘由,让我也留在了临夏,成为了一名临夏人。
时光的烙印,深深铭刻于心。
回到曾生活十多年的村庄,记忆中宽阔的巷子竟变得窄小,曾经居住的家已不复存在。走在巷子里,那熟悉的小路、小时候嬉戏玩耍的场景一一浮现。记得当时我们村叫大闫公社,村子很大,可如今却觉得没那么大。村里许多家门紧锁,有些还是昔日模样,土坯墙,旧时的门。询问领路的亲戚,说是村里人都去外面发展不回来了,老人也都不在了,便成了空宅。后来新建的家都是砖墙,门楼高耸,大红色门镶着金色铆钉,宏伟壮观,可也大多挂着锁,亲戚说年轻人多在外面工作,父母去帮忙照看孩子,家里便无人了。
本想着此次回来能与儿时玩伴、小学同学相聚,一打听,村里熟人所剩无几,那时的女同学大多嫁到别处,男生们也分散于全国各地。特意去看了曾就读的小学校园,校舍已无,院子一片狼藉,杂草丛生,小羊大鹅在撒欢,这里成了养羊放鹅之地。
想起小时候天不亮提着煤油灯去上学的情景,仿佛时光倒流,我沉浸在往昔岁月中,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看着村子,看着每一个院落,看着每一处风景,看着每一个人,一切都深深触动着我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这个地方承载着我太多的回忆,让我眷恋,感慨万千。
重回故土,是一次心灵的旅程,是对故乡深情的告白,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无论我们身处何方,故乡永远是心中最难忘的记忆。而这次重回故土,我觉得不只是为了寻找亲情、寻回记忆,更重要的是寻找父辈们的奋斗精神,那山西人的魂。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