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人想改籍贯能行吗?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时间:2024-10-23

□云川

“籍贯”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普通人的社会地位与生活质量。“籍”与差役直接关联,那如果古人不想手头的差,想换另一个差,可以向上面申请修改“籍”吗?

非常、非常、非常困难。《大明会典》载:“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

《明律·户律·户役》载“人户以籍为定”。一般而言,役籍是世袭的,出生时隶属于哪个役籍,就属于哪个役籍,待你孩子出生后还是隶属于哪个役籍。

不过,也有一些特殊情况。例如嘉靖年间,礼部尚书夏言“疏乞除其家府军左卫军籍”,获得批准。差役折合为钱粮后,为了获得某种户的赋役优惠,民间也会通过某种特殊方法“改”籍,比如通过顶替绝户(原户下无人)、析户等方式进行改籍。

“籍”也随政策变动而发生变化。清代初年,匠籍取消。雍正年间,贱籍废除。这也是“籍”变化的表现。

还有个问题,如果古人换了地方居住,回去原籍考试路途遥远,想改“贯”可以吗?

对个人来说,“贯”指原籍,一般是固定的。不过,考虑到实际情况,清人想了个办法来应对人口流动与回原籍应试的矛盾——允许寄籍应试。寄籍就是入籍他省,满足科考条件后,在寄籍地参加考试,听上去人性化很多。清人想获得寄籍也得经过重重考验。首先,你得在当地买上房,其次,你再住上二十年,等各方面都像是本地人了,才可以获得寄籍。吴荣光《吾学录初编》载“他省人于寄居地方置有坟庐已逾二十年者,准其入籍,是为寄籍”。清代很多地方志中记载的官员,都标注了寄籍。

民国以后,随着科举制的消亡,“籍贯”一词的重要性进一步减弱,成为主要指代祖居地的词语,而这一含义则沿用至今。我们自身也需要“籍贯”信息。它默默地提醒着我们,无论走都到哪儿,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根”。

 (《国家人文历史》)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