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小剧场“打钱”的规矩

来源:时间:2024-10-17

□孙福海

天津成为曲艺之乡,是因为在各方面都有自己的传统,即便是“打杵”,即打钱,向观众收钱的意思,也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如果不按规矩走,天津观众是不买账的。

“打杵”起码有四种方法:即“仁义杵”“人情杵”“乞怜杵”和“逼杵”。天津艺人基本上都看重“仁义杵”或“人情杵”。如“仁义杵”,就是“打杵”时看见有人要走,台上的艺人马上说:“身上不方便,没关系,您尽管在这儿坐着,下次您再捧我。”如果这位(观众)没零钱,艺人便说:“下次您有了零钱,再想着我。”这叫“仁义杵”。还有“人情杵”,“打杵”时艺人会说:“刘大爷、张大爷、李二爷您们辛苦了,我们全靠老街四邻捧,我们全家忘不了您!”相声艺人中,很少有人用“乞怜杵”,即装可怜,说什么“您就是养个小猫小狗不也得赏俩钱吗?您就拿我当个欢喜虫。”之类的话。另外,相声艺人都慎用“逼杵”,也就是必须给观众留面子,不可逼人太甚。即便是遇到观众成心不给钱,也顶多说一句:“没有君子就没有艺人,我们一家老小都等米下锅呢……”因为如果相声艺人过分“逼杵”,观众特别是天津观众是不会听之任之的。

早年,有外地的相声艺人在天津六合市场演出,因过分地使用了“逼杵”,结果被观众搅了局。

那天演出,外边阴天了,行话叫“插棚”。管事的就喊了一句“插棚”,台上的艺人知道外面阴天了,一会儿又喊“撅摆”,意思是说下小雨了。这时,台上的艺人暂时不“打杵”了,而是卖力去“蔓住”观众,也就是要拢住观众,不让人走。等到管事的一喊“嗨摆”,也就是说下大雨了,观众走不了啦,台上艺人便开始了“逼杵”。此时观众想走也走不了了,只能留下来继续听相声。可原来十分钟一打钱,现在变成三分钟一打钱。

后来又有几次这种情况,有个观众有能耐,听明白也看明白了,等管事的再喊“插棚”,他起身冲着观众嚷:“哥几个,‘插棚’就是天阴了,一会儿‘撅摆’下小雨,不打钱,到了‘嗨摆’呀,咱身上的钱全都得让他们掏光了……”他给搅局了!

 (《今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