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木圣”鲁班

来源:时间:2024-10-17

□元一

鲁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春秋时期鲁国人,本姓公输,名般,因古代“般”通“班”,故称其为鲁班。鲁班生活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变革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奴隶制的逐步瓦解使王宫里的工匠奴隶得到解放,可以自由地从事个体劳作。鲁班就是被解放的工匠之一。

鲁班出生于工匠世家,从小就对手工制作、土木建筑等感兴趣。他悉心观察有经验的师傅在各项劳动中的高超技艺,虚心求教,认真学习,逐渐掌握了多方面的技能,在木工、建筑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发明创造。

在民间传说和古代典籍中,有许多鲁班的动人故事。流传最广的,当属鲁班发明锯的故事。一次,鲁班上山伐木。突然,他的手被刚刚抓过的小草划出了一道口子。他停下来,伏下身子细细观察,原来,是一种叫丝茅草的草叶边缘上长着许多锋利的细齿。这时,他又看见旁边一只蝗虫用小细齿快速地吃着草叶。一个念头在他的脑海闪过:伐木工具有了齿,一定会更好用。于是,他先用竹片做试验,在树皮上拉出了深沟,但竹片不结实。他转身跑下山,找到铁匠,打出了带锯齿的铁条,用它伐木,快极了。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的锯,就这样诞生了。

鲁班在发明创造上,注意和别人的合作,特别是他的家人。墨斗一头有一个小弯钩,叫“班母”,据传就是鲁班为了纪念他的母亲帮他拉墨线而发明的。用刨子刨木材时,前段用以固定木料的卡口叫“班妻”,据说是鲁班因心疼妻子云氏扶木材时会伤到手而发明的。或许是受到鲁班的影响,妻子云氏也勇于发明创造。据典籍载,伞就是云氏发明的。

只要做工时遇到困难,鲁班总会开动脑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据说,刨子、曲尺、钻、凿子、墨斗等都是他发明的。这些实用工具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动我国古代木工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鲁班还是一位很高明的机械发明家,他发明的许多机械设施对后世影响深远。古籍《世本》记载,石磨也是鲁班发明的。

磨,最初叫硙,汉代才叫作磨,是把米、麦、豆等加工成面的用具。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来,去掉谷物壳皮、破碎豆麦成为人们日常的烦琐劳作。早期采用的方法是用石头把谷物压碎或者碾碎,后来人们又把谷物放在石臼里面用杵来舂捣。这虽然是粮食加工工具的一大进步,但仍然比较费时费力。

一次,鲁班看到一个老太太在用杵臼舂谷,老人力气不足,只能一点一点地用木棍磨。鲁班灵机一动:磨完全可以代替打呀!他用两块比较坚硬的圆石,各凿出密布的浅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转动,就把谷物磨成粉了。磨的发明将杵臼的上下运动变为旋转运动,使杵臼的间歇工作变成连续工作,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鲁班发明的新奇物件还有很多。他制造的锁,外面不露痕迹,机关设在里面,必须借助配合好的钥匙才能打开。《墨子》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鲁班制作的木鸟可借助风力飞上高空,三天不降落。他制作的木车马,内装机关,能够自动行走。后世有不少发明家,如三国时期的马钧、晋朝的区纯、北齐的灵昭、唐朝的马待封、清朝的黄履庄等,都在这个方面进行过探索。

鲁班的成功不仅是靠他的聪明,更多的是靠他那锲而不舍的精神。有一次,鲁班打算用木头雕刻一只凤凰。因从未有人雕刻过,也无样品参考,他只能自己摸索。过了一段时间,人们看过他的雕刻仍直摇头。鲁班没有放弃,一遍遍地修改,终于雕刻成功。这次人们看到的凤凰,凤冠高昂、凤爪逼真,借助风力还能长时间飞翔。从此,人们更钦佩鲁班高超的技艺和顽强的毅力。

鲁班不只有匠艺匠心,还对发明创造的价值有许多思考。《墨子》记载了几则墨子与公输子(鲁班)关于爱、仁、义、恭等的对话,公输子明确说“吾义固不杀人”,不再制作一些用于战争的武器或工具。

正因鲁班在多个领域尤其是木工领域有杰出贡献,多个行业尊称其为“祖师爷”,后世更是称其为“木圣”“百工之神”。 (《中国劳动保障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