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10-09
□闫会芳
倘若母亲健在,也是百岁高龄了。
往年母亲生日之际,姐姐、哥嫂、弟媳都会按照母亲的喜好,提前送些糕点、面包、各种时令水果,以及自家做的油饼、烙饼、包子等。孙辈也会为奶奶购买衣帽鞋子,略表孝心。
四世同堂,一家四五十人欢聚一堂一起为母亲祝寿。儿孙绕膝,其乐融融,母亲总是满脸笑意。可如今,这些日子已然成为一种难以为继的奢望,一段铭记于心的温馨回忆。
年少不懂父母恩,懂时已是中年人。每每想起父母,我都会泪眼婆娑,一幕幕往事顿时跃然眼前。
“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是母亲时常面提耳授的一句话。父亲是一名医生,特殊的工作性质常使他无暇顾及生活中的琐碎之事,家庭的重担全靠母亲独自承担。照顾好爷爷和一大家子子女的生活饮食起居就成了母亲的事。也正因如此,母亲从不主动找人拉呱谝闲,坚持早睡早起养足精神,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分门别类,妥善予以完成。
母亲对我们七姊妹的教育方式,时常会得到众邻里和亲朋好友的夸赞。小小的我们在母亲的熏陶下,早早就懂得做事分工明确,处事不偏不倚,穿着上量力而行,饮食上一视同仁,学习上各尽其力,事业上各尽其责。哥哥们陆续结婚成家,母亲教育我要懂礼貌,尊重哥嫂不能直呼其名。
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哥刚结婚不久,在县医院上班的大嫂晨起打扫院落,睡眼蒙眬的我被母亲轻声唤醒,母亲轻声告诉我嫂嫂在娘家也是宝,结婚到我们家,理应得到关爱。当时年龄约十二三岁的我自觉母亲讲得有道理,迷迷糊糊赶紧起床,帮助嫂子一起清扫院落。待二嫂三嫂结婚后,面对社会上较为敏感的婆媳矛盾、姑嫂关系,母亲再次郑重其事告诫我要摆对位置,假如婆媳之间遇事有分歧、有纷争,身为小姑子的我不要参与其中,不发表意见。
正是母亲处事公正和遇事大度,从而从根源上切断了兄弟、姐妹、妯娌间在家庭生活中的芥蒂和相互猜忌,使得婆媳关系融洽,姑嫂情深、妯娌和睦。这也鞭策着儿孙们积极进取,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小有成就。
女守婿护尊亲善待谱写孝道新篇章,子孝媳贤尽心奉母难得效鸦报春晖。
如今执手回望,老家的小院已然静默,曾经母亲在院门口等待我们回家的期盼,曾经母亲在厨房灶头挥洒汗水的忙碌,曾经母亲在卧室灰暗的灯光下缝补的辛劳,曾经母亲在小院里扫洒整理的麻利,随着时光一一隐去……从目光如炬、行路如风到佝偻身躯、久病榻中,母亲辛劳一生、言传身教,最不曾忘却的是托举子孙后代的责任,是立美德、树后人的朴素愿望。
“持家勤俭一生留得贤名芳,为人德厚千秋难忘萱草香。”这是母亲去世时,友人们自发为母亲撰写的挽联,正是对母亲一生良好品德受人尊敬的完美总结。
凯风自南吹,唯愿母忘忧。慈恩难忘,往事悠悠。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