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今晚报时间:2024-09-24
刘悦蕾
陶渊明想把田园生活过得像隐士,但是后来,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却让他只能把隐士生活过得像农夫。
陶渊明写农耕生活的诗并不多,从中却能让人了解到归隐田园的隐士最真实的生活和思想,了解到他是如何蜕变成一名最会写诗的庄稼人。
写《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首诗时,陶渊明已经辞职五年了,俨然成为地道的老农,收成的丰歉总能牵动他的情绪。因其自幼就受到儒家传统思想教育,陶渊明认为人的生命都要遵循规律,这种规律就是道,而沿着道走下去的首要事就是衣和食。其中诗句“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正体现了陶渊明的这种思想。
如果收成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到隐居生活的质量。在《丙辰岁八月中下潠田舍获一首》的前4句中就可以体会出他的这种心情:“贫居依稼穑,勠力东林隈。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诗句间渗透出一种惴惴不安的心情。
陶渊明之所以甘心于稼穑之苦,其精神来源于儒家的“固穷”思想。因此,他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中表达了向道的诚心和归隐的决心:“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种地是个技术活,像陶渊明这样从土里刨食的隐士可不是谁都能干得了的。很多归隐的人是以经济实力做支撑,过的都是“富隐”的日子。
陶渊明是诗人里最会种地的,是农民里最会写诗的。正因为他把归隐后的生活和心情通过诗句记录下来,才还原出躬耕隐逸的真相,让人们对于隐逸不再是雾里看花。 (《今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