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兵团日报时间:2024-09-18
□王利娟
中秋夜无数文人墨客举杯邀月、望月怀人,南宋词人辛弃疾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情感,赋予中秋节更为丰富的内涵。
辛弃疾的中秋是遗憾的。“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可见中秋赏月对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无月可赏,难免失落,辛弃疾在《一剪梅·中秋无月》中深表遗憾:“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昔年中秋,丹桂飘香,皓月当空,月色映照着花影,倒映在杯中,何其美好。今晚同样的楼台,却只见被阴雨打湿的纱窗。真想乘风去问问天公,今夜为何无月。词人想到此处,遂感慨罢了罢了,就让我红烛相伴,慢歌独饮吧。
辛弃疾的中秋是痴情的。他在《满江红·中秋寄远》里写道:“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没想到,一向豪放的辛弃疾,也有如此柔软细腻的一面。中秋夜词人急切地登上西楼,生怕浮云遮住皎洁的明月。他想象着有美人吹笛,清脆激越的笛声驱散浮云,明月皎洁。望着明月,词人想到月宫里的嫦娥估计已满头白发,这么多年是否生活孤苦。中秋夜人们举杯畅饮,歌舞助兴,好不热闹。词人想到自己日思夜想的人此刻不能相见,不由得感叹,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即便如此,他依然希望月亮能夜夜如今夜,期待尽快重逢,把过往的离愁别恨变成相见时的欢乐。
辛弃疾的中秋是对远方亲人的无限思念,是一壶浊酒中报国无门的遗憾。他的词如同中秋的月光,穿越千年,依旧照亮着我们的心灵。 (《兵团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