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定西日报时间:2024-09-13
□赵锐
随着外卖的普及,人们只需动动手指,网上下单,就能坐等美食上门。可是,你知道吗?古人虽无手机,但“外卖”同样发达。
早在宋代之前,类似“外卖”的服务就已出现。在唐朝,人们便可委托餐馆代为制作配送,轻松置办三五百人规模的酒席。到了宋朝,餐饮业更为发达,不仅“外卖”发展迅速,而且就连“外卖”一词也在《东京梦华录》中正式出现了。
随着商肆的批量出现,人们开始逐渐习惯于下馆子,甚至“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东京梦华录》)。根据定位和豪华程度的不同,宋朝餐馆大致可分为高档的正店、中档的脚店及低档的分荣3种。正店一般不提供外卖,即便提供,也只接宴席之类的大单。提供外卖的主要是脚店和分荣,脚店的饭菜有品质、价格高,适合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群选择;分荣类似现在的夫妻店或者大排档,虽然档次不高,但也能实现老百姓花少量钱填饱肚子,或者偶尔满足一下口腹之欲的愿望。脚店和分荣的大量出现,使得古人能够根据自身情况,点取适合自己的外卖,这无疑大大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指数。甚至,吃惯了宫廷菜的皇帝,偶尔也会点次外卖换换口味,而且,因着巨大的“名人效应”,商家们亦盼着皇帝、诗人等大人物点自己家的外卖。
至于点餐方式,只能亲自或命仆人去店里点,约定好配送时间、地点,由餐馆配送;也可以喊住拿着菜单沿街吆喝的店小二,报上自己的需求,而后静待美食上门,方法灵活,不一而足。
古代的“外卖小哥”多由店小二担任,但是店小二身兼多职,分身乏术,于是,“闲汉”应运而生。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所谓“闲汉”,就是附近的汉子为了赚外快,跑到酒楼里,根据那些少爷们的吩咐,订餐、送餐、找人或者送信。可见,“闲汉”除接外卖单外,还承接一些别的“跑腿”的活。
古人送外卖,受限于落后的交通工具,效率往往不高。为使饭菜送到客人手中时还不凉,他们发明了“湿盘”。湿盘共两层,上薄,下厚,中空,瓷器材质,使用时在夹层里灌上热水,可有效保障饭菜品质。
(《定西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