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09-10
□刘伟恒
元代国子监,始建于元成宗大德十年,位于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与孔庙和雍和宫相邻,是国家最高学府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元代国子监的最高管理者,是祭酒和司业;监丞是国子监掌管行政、教务的官员;助教、学正、学录,则是具体负责教学事务的教职员工。对于国子监教官和教师的选用,元朝廷十分重视,元仁宗曾强调:“国子监师儒之职,有才德者,虽布衣亦选用。”后来元顺帝又下诏提出了新要求:“学校官选有德行学问之人以充。”国子监从全国各地先后选聘了一大批教职员工,可谓人才济济。而且,元朝廷对于国子监教职员工的考核也是比较严格的,当时规定:“诸蒙古、汉人国子监学官任内,验其教养出格生员多寡,以为升迁。博士教校有阙,从监察御史举之,其不称职者黜之,坐及元举之官。”因此,元代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然而,元代国子监教职工虽贵为京官,居全国首善之学,然其待遇并不高。相对宋、金两朝,元代官员的俸禄是比较低的,而元国子监教职工的俸禄更低。据《元史·食货志》载:“(国子监)助教钱二十二贯,米二石;学录钱一十一贯三钱三分,米五斗。”后来又发行纸钞,通货膨胀,教师的生活更加窘迫。好在元国子监教职工的待遇分为三部分,除了朝廷俸禄,还有学生供奉的“束脩”,当然这主要限于国子监的学官。再就是朝廷提供的免费膳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他们的生活负担。
元国子监教职工生活清苦,还表现在居住条件上。元成宗、元武宗年间,虽然修缮了国子监,却没有建造教职员工的宿舍,国子监职员只能长期租借民舍;因为工资低,他们只能租借简陋民房。对此,曾任元国子监助教、监丞的陈旅在《国子监营缮官舍记》一文中有所记载。
元文宗至顺三年,新任国子监祭酒孛术鲁翀很有责任心,决意自力更生,改善教职员工的居住条件。当时国子监增加了国子伴读,孛术鲁翀提议将伴读们所交的费用节省下来建造宿舍,立即得到了教职员工的一致赞同。经过几个月的筹备,终于筹款二万余缗,于是上下齐动手,从现场规划到督促施工,国子监学官亲自参与,学生们则义务劳动;耗时两个月,教职员工终于有了自己的宿舍。陈旅住进新居后,高兴地写下《国子监营缮官舍记》一文,表达喜悦和感激之情。
国子监教职员工的日常工作十分辛苦。当时,国子监助教张翥曾写下一首诗,生动再现了他们的清贫生活:“雪寒浑未解,风力更狂吹。强饭怜君瘦,重裘觉我衰。酒香红面颊,灯影黑须眉。黄鹤山中地,求田已有期。”从诗中可以看出,清苦的生活甚至让国子监的教职工生出了返乡种田的念头。
国子监监丞陈旅的经历,更是触动了很多人。陈旅是福建莆田人,自幼孤贫,资廪颖异,笃志于学。长大后,声名日著,被推荐为闽海儒学官,后担任国子监助教、监丞。陈旅在国子监任职期间,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爱护学生。至正二年,陈旅去世时,家贫如洗,无力归葬;于是,国子监教职工和学生共同筹集了五十缗钱,助其家人安葬了陈旅。元末翰林侍讲学士张之翰在《挽砚司业三首》中写道:“白头若若复累累,满眼金珠病亦稀。国子先生贫到骨,一丘黄壤却先归。萧萧宰树已秋声,恨满东垣尚未平。休道不蒙稽古力,紫袍中有几书生。春风不扫鬓边霜,黄卷青灯梦一场。国学传衣高第在,我知名德未曾亡。”这是对元国子监教职员工的最高评价。
尽管生活清苦,但对于国子监的教职员工来说,他们最为得意和高兴的莫过于自己学生的成才。泰定丁卯,国子监出了左右榜两个状元,他们是国子监祭酒欧阳玄的学生。那天,状元学生专门来到国子监拜谢,其他中进士的学生也纷纷前来,国子监门前盛况空前,围观的百姓达数万人。欧阳玄高兴坏了,于是作诗《喜门生中状元》:“昔被仁皇雨露恩,三朝五度荣临轩。小巨报国无他伎,馆下新添两状元……都人举手贺升平,不羡黄金遗子籝。进士从今成典故,唱名才罢拜先生。” (《西安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