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京报时间:2024-09-06
□龙登高 陈月圆 黄一彪
他们要是出门去外地经商、赶考,大半时间可能都花在了路上,单边少则要五六天,多则半个月一个月。如此漫长,他们是如何在途中补给的?旅店、驿站、茶铺……若是我们再想一想,可能在脑海里会浮现一个亭子的样子,建在去往某集镇的必经之路上,有台阶,也有座椅。路人渴了拾级而上,小坐一会儿,有时还能喝上一壶当地人的免费茶水。这样的亭子一般被叫作茶亭、路亭,《新白娘子传奇》《倩女幽魂》等众多古装剧均有它的影子,倒不是因为剧组有意策划,其实凡讲古人出门都离不开亭子。
茶亭或者说路亭,为传统中国社会的商人、赶考者、僧人和其他一切过客提供了休憩的去处。旅店和饭馆一般设在城镇,客人不间断,才能把生意做下去。没有老板愿意把店开到人烟稀少的地方——除了小说想象的“黑店”。
1915年,中国首次亮相国际博览会,中国馆的正门两侧空地上就建有茶亭。茶亭在道路上数量多、分布密,有的区域两三里就设有茶亭。茶亭由当地人集资建造,七八人或数十人,人数不等。茶亭有其产权和管理制度,比如个人可以向茶亭捐资土地,通过粮食供给和租金源源不断地“支付”茶亭的公益性开销。也因茶亭的产权被官府和民间承认,后续捐资也都纳入茶亭户下,长久保障茶亭。
由于山路崎岖,行人休憩的频度高于在平原上行走时休憩的频度,使得山路茶亭的密度高于平坦道路;平原的内陆河流畅达又减少了行人徒步的需求。茶亭又多建于物资流通频密、商旅往来频繁的商路上,这些商路往往联结了区域间的市场交易及国内的长程贸易,众多茶亭的碑刻开篇往往强调其处于通衢要道,又或往来过客、商贩必经之所。
民间自发供给茶亭的过程往往是财富或话语表现及博弈互动的体现,从而有利于当地社会的公共资源协调和公共事务的处理。黄冈县马鞍山茶亭的捐户达261户,共计捐额7868文,每户捐额只有30文。这是普通民户通力合作的过程。在安化永锡桥捐资中,大户利用和消费公共品的需求往往比小门小户多,也因此愿意多捐资金,留下声誉和功德。 (《新京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