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中秋团圆话习俗

来源:中国食品报时间:2024-09-13

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每逢中秋之夜,仰望天上的月亮,心中顿生无限遐想与相思之情。迎寒、拜月、赏月、玩月、吃月饼、观燃灯……古人过中秋的仪式感,也在这份隆重与期待的心绪中尽数体现。

中秋源于“祭月节”

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月节”,也就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据史书记载,早在周代,人们就已经开始在秋季祭祀月亮。当时,月亮被视为丰收的象征,人们会在秋季收获之后,祭祀月亮以表达对丰收的感谢和对未来的祈求。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民间习俗,也就是后来的中秋节。

而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中秋赏月风俗在唐时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赏月的诗句。如唐代刘禹锡在《八月十五日夜玩月》写下的“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就将人们的玩月之情洗练而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其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一句,点出八月十五赏月是人人所做之事,已然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风俗。可以说,唐朝的中秋节习俗就是亲友团聚在一起赏月,其中心内容是赏月,团圆是因赏月而起的。从现有资料来看,唐朝初年主要是社会的中上层人物,如官员、文人等在八月十五月夜与家人或朋友聚集在一起赏月、赋诗、饮酒、聊天。到了中唐时期,寻常百姓家庭才开始兴起聚会、宴饮、祭月等习俗。

唐代的玩月,诗人和地方官员可以在庭院、山头、河边、寺庙随意地玩,白居易的《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写的是中秋月夜与友人聚会玩月之事,读起来让人顿感友情四溢:“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

唐代赏月之余还流行“女子拜月”。唐代诗人李端的《拜新月》一诗中“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描写的就是这一场景。每逢中秋之夜,女子们都会在香案上摆好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点燃红烛,拜祭月亮,祈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

果品月饼列晶盘

“饼”在古代是一类面食的总称,比如面条叫汤饼、索饼,馒头叫蒸饼、炊饼,水饺叫煮饼,凉面叫溲饼等。古人祭祀需用面食,以“饼”祭月,在所难免,比如宋代宫廷过中秋时就吃“宫饼”“小饼”“月团”。

月饼的由来,有传说是源于唐朝征突厥取胜,有西域商人贺以胡饼,唐太宗李世民感慨道“应将胡饼邀蟾蜍”。此说无据,胡饼汉代已入中原,类于今天的馕。李世民不过是说胡饼之圆,近似月亮罢了,和月饼毫无关系。事实上,到南宋才有“月饼”一说,但属市卖食品,与中秋节无关,且很可能是蒸制的,南宋《武林旧事》一书对此有记载。蒸制月饼至今仍在山东、河南等地流传。《梦粱录》一书中也有“月饼”一词,但在当时的中秋,月饼并非是必需品,很多人家都不会刻意准备月饼作为当晚的佐餐之物。相比月饼,饮酒倒是更为普遍。因为在当时条件下,制作月饼对普通百姓来说还是难事,一来制作月饼的工序较为复杂,一般人家难以做到;二来月饼所需材料不是每家每户都能置办齐全的。酒水就不一样了,村镇、街坊大都有酒肆,而且中秋时节正是新酒上市的时期。中秋之夜,富人酌酒高歌,穷人也置衣买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不吃月饼,那么当时人们吃什么呢?据史料记载,唐宋时期无论南北中秋夜都要喝点“玩月羹”。

北宋陶谷在其笔记《清异录》中记载,阊阖门外大道旁,有家叫张手美的厨师开的饭店,非常会做生意,开创性地按需供应,依照时令和节日制作相应的专门食物出售,极为火爆。比如“元阳脔元日……六一菜人日……绿荷包子伏日……玩月羹中秋……”就是正月初一元日专售貌似超级坛肉的“元阳脔”,正月初七人日专卖“六一菜”,六月三伏天的伏日专售“绿荷包子”,八月十五中秋专门出售“玩月羹”。《膳夫录》中记载:“汴中节食,中秋玩月羹。”

糍粑、石榴、糯米藕、芋头等在当时也是中秋常备品,讲究月圆之夜幸福甜蜜,颇为惬意。

元代时期,大批中亚烹饪技师进入中原,使起酥和提浆技术更加成熟并得到推广,从而推动了月饼的发展。中秋节吃月饼到了元代已更加讲究。元末陶宗仪的《元氏掖庭记》中记述过元武宗海山过己酉年(公元1309年)中秋节的情况。中秋之夜,元武宗与诸嫔妃泛舟于皇家的太液池,设宴取乐,所上食物相当丰富,“荐蜻翅之脯,进秋风之鲶,酌元霜之酒,啖华月之羔”。这里的“啖华月之羔”即为“吃月饼”。

 (《中国食品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