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三国时期,各方皆打情报战

来源:燕赵老年报时间:2024-09-19

□瀛洲海客

古代战争开始前,交战双方要首先进行庙算,即通过对比敌我双方的各项条件,制定出最合适的战略部署。显然,这一切的前提都离不开情报的搜集与整理。

南山生态体育公园中的关羽雕像 记者 刘亚 摄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时突遇大雨,导致原定路线泥泞不通,其他要道则被乌桓派人牢牢把守住,暂无可乘之机。正当曹操一筹莫展之际,熟悉辽东地理情况的名士田畴为其指明了一条小道。曹操大喜,指挥曹军顺利前进,直到距离柳城200余里,敌人才反应过来。但为时已晚,乌桓单于仓促应战,终被斩杀。

利用已知情报进行精准判断,是一位优秀统帅应当具备的能力,这在邓艾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魏正元二年(255年)七月,姜维趁司马师病故之际举兵伐魏,并大败魏将王经。后司马昭任命邓艾为安西将军,击退姜维。众人皆以为姜维力竭,不会再度出兵。邓艾却认为姜维有“乘胜之势、兵器犀利、船行之便、兵力集中、祁山麦熟”等五大出兵之利,必然会在短时间内再次出兵。次年六月,姜维果然再度出击,旋即被早有准备的邓艾击退。

由此可见,情报是三国时期影响战争走向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交战之前,敌军往往会想办法破坏或利用对方的情报。关羽围困襄(阳)、樊(城)期间,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孙权遣使拜谒曹操,与之结为联盟,按吴使所言:“乞密不漏,令羽有备。”群臣皆认为应该替孙权保守秘密,但谋士董昭却认为:“羽为人强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所以他建议不如先把孙权给“卖”掉,这样既能提前解除樊城之围,也可以转移矛盾。

曹操依计而行,令徐晃把孙权书信绑在箭上射入关羽大营当中。关羽见信,内心果然动摇,但联想到自己在江边部署了烽火台与斥候(间谍),还是未曾选择退兵。按关羽所想:一旦江东有变,斥候便会通过烽火台及时传递消息,到那时,他再回防也不晚。然而,关羽能想到的事,率军来攻的东吴将领吕蒙又怎会想不到呢?在夜袭南郡前,吕蒙便拔除了关羽耳目,让后者“斥候不及施,烽火不及举”。

事已至此,关羽仍未放弃。在回军途中,他以使为间,“数使人与蒙相闻”,希望探查南郡形势,顺便策反地方军民。不料吕蒙却将计就计,不仅好吃好喝地招待使者,还让他们带回了将士们的家书。将士见此,自然便没了斗志。而在情报战上失利的关羽最终惜败于孙权之手。

三国时代还出现了许多假情报,或引诱敌人上当,或达到己方目的。如赤壁之战后,曹操败北,孙权趁势围困合肥。不料曹操的幕僚蒋济急中生智,伪造书信诈称援军“步骑四万已到”,并派出三名“死间”,令他们突围进入合肥。孙权先后得到两封书信,误以为曹军大部队即将到来,只好匆匆退兵。这般看来,判断情报真伪,也同样是将领的一门“必修课”。 (《燕赵老年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