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代“高考”也分科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4-06-11

□郑贞富

对学生来说,高考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古今亦然。古代的人们一样相信“读书改变命运”,也得面临“高考”——科举。科举始于隋,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是古时知识分子改变命运、跻身仕途的重要途径。

考棚 (资料图)

中国古代有四民制度,即平民分为四种。《汉书·食货志上》说:“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士人,是通过一定的制度,进入社会管理层的读书人。隋朝在洛阳形成的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这是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先进制度。

隋朝创立科举制

隋炀帝杨广,生于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为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的次子。在少年时代,杨广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及骑战训练。

在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的灭南朝、统一全国的战争中,杨广担任最高军事统帅,成功地把腐朽的南朝送进了坟墓,重新实现了华夏一统。隋军纪律严明,在南朝故地也秋毫无犯。出于战略的考虑,他学了一口流利的吴语,并娶了南朝皇族后裔为正妃,就是萧后;修复了被战火摧毁的南朝寺庙,频繁见一些名士和儒学家,致力于南朝故地文化建设。这一切,使杨广受到了朝野的拥戴,并成功地成为太子。

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七月,杨广嗣位,次年改元大业,迁都洛阳,实行大业新政。大业新政是一个系统而宏大的治国方略,除了人所共知的营建东都、营建西苑、开凿大运河,还有其他一系列措施。其中,实行科举制是重要内容之一。

所谓科举,就是分科举人的意思。中国能诞生科举制,功劳要记在隋炀帝及他的父亲隋文帝身上: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七月,隋文帝下达“分科举人”之命令,这可算是科举制的一个“药引子”,接着,隋炀帝开出了“药方”,扩大了分科范围,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学业优敏、文才秀美等十科举人,“置明经、进士二科”,以试策取士,从而为天下学子打通一条学而优则仕的康庄大道,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形式。

在科举制产生以前的人才选拔方式,主要包括西周的世卿世禄制、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等。这些制度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同一个问题,即以门第关系来取人。这对普通读书人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打破了自古在选拔官吏时对出身的限制,让门阀贵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几乎消失。科举制度始创于隋,历经唐、宋、元、明、清,其不仅影响中国,古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也引入了这种制度来选拔人才。科举制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种面向全国大多数人的公平的官员选拔制度。在启蒙哲学家伏尔泰眼中,科举制堪称西方文官制度的先声,是传统中国“选贤与能”的重要标志。

分科考试也挺难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宋朱熹《资治通鉴纲目》载: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秋七月,“始建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但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掀开中国科举史上新的一页。

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四月,隋炀帝下诏,置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十科,以科考取士。

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他又下诏,置学业核通、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慎、澄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仍以科考取士。

至此,隋朝的科举考试增加为十四科。其中,明经、进士二科为常科,即每年举行一次,每科取士三十人。其他科目为非常科,不定期举行,取士人数也不固定。

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的九部经典,即九经,包括《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易经》《尚书》《诗经》。明经科考试,是默写九经中的一些篇章。进士科考试,难度较大,考策论和诗赋,策论的题目也来自九经,考生要用九经的观点回答现实问题。

明经、进士二科的考试,是在国子监举行的。隋文帝笃信佛教,实际上对儒学不甚重视,甚至在其晚年废天下学校,仅留国子学一所,弟子七十二人。隋炀帝迁都洛阳后,立国子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并改国子学为国子监。

明经、进士二科的考试时间,是每年的清明节前五日,放榜时间是清明节。当天中午,皇帝要在西苑赐宴新科明经、进士们。此宴,是在西苑牡丹花丛中举行的,因此称牡丹宴。喝的御酒,名为洛邑烧春,是当时最贵的一种白酒。

天下才子聚东都

国子监等太学的学生,是通过考试录取的,他们都有参加科举的资格。各州县也都办有官学,通过初选选出的最优秀的官学学生,来东都洛阳参加科举,原则上每个地方官学,选出一个考生。在职官员自荐,也可以参加考试。因此,考生规模相当大,竞争非常激烈。

明经科相对好考,进士科难度大,一些饱学之士往往选择进士科,进士及第后升迁也快,因此逐渐被人重视。不少下级官员,也参加进士科考试。

我们看看有哪些优秀进士。首先说温氏三杰,他们是温大雅、温彦博、温大有三兄弟,出自太原温氏,在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同时中进士。温大雅,成为隋末唐初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史学家。温彦博,后成为唐朝的宰相。温大有,也是唐初的大臣,后因功封为清河郡公。

温氏三杰的同榜进士,还有颜氏三杰,他们是大学者颜之推的三个儿子颜思鲁、颜愍楚、颜游秦。颜思鲁因父亲的教训而继续学习经学、文字学,以务先王之道。颜思鲁生子颜师古,少传家业,遵循祖训,传承文字学,整理五经,成为唐代经学大家。颜愍楚,精于家传音韵训诂之学,著有《证俗音略》二卷传世。颜游秦也是才学兼备,将自己对《汉书》的研究尽传于侄子颜师古,助其注《汉书》以传世。

当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还有魏征,他是国子监的学生,但他名落孙山。此后,他屡试不第,一怒之下,参加了瓦岗军,后归降唐朝,成为名臣。

这个落榜生,非常痛恨隋炀帝,在他总撰的《隋书》中,把隋炀帝所有的历史功绩全部抹杀了,隋炀帝千古暴君之名,也就延续了一千多年。但是,由于反复参加科举,他对隋朝的科举制非常熟悉,后在唐朝科举制的发展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许多伟大事物创始时,都是静悄悄的,直到涓涓细流,汇成大海,人们才发觉它的壮阔和伟大,科举制亦是如此,这是一项空前的伟大创举。

 (《洛阳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