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4-03-21
ECMO成功上机
近日,市中心医院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运用ECMO技术,成功救治一例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危重患者。
2月21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了一名中年男性患者王先生。入院时,王先生胸闷、气喘明显,呼吸困难。经过精心救治后,严先生情况好转。但2月24日,王先生的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至70%,氧合指数为55mmHg(正常值为400mmHg~500mmHg)。
这两个醒目的数字意味着,王先生随时可能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呼吸骤停等症状,命悬一线!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霞带领团队对患者情况进行紧急评估讨论,征得家属知情同意后,决定建立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技术,为下一步治疗赢得救治时间。
2月24日16时40分,ECMO上机成功,“流量正常!氧合正常!ECMO运转正常!”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上机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ECMO运行管理是重中之重,且难度非常大,特别是在早期转机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各种情况,预防各种并发症;密切监测容量,预防抖管,随时紧急处理出血、溶血、感染等情况……
同时,在重症患者的管理方面,需要时刻关注患者的心肺功能,要做好液体管理、凝血系统精准调节、感染防控、呼吸管理、营养治疗、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工作。
ECMO小组成员昼夜轮流值守,一直在床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紧盯各个参数变化,根据检验结果第一时间调整ECMO转速、流量和抗凝剂量,遇到问题及时处理。
经过185个小时的昼夜奋战,患者病情逐渐好转。3月3日上午10时,经过充分评估,成功撤离ECMO,取得第二阶段胜利!
3月5日,呼吸治疗师团队对患者进行SBT(自主呼吸)试验、漏气试验、白卡试验,均顺利通过,成功脱机拔管,取得第三阶段胜利。
目前,王先生生命体征平稳,正在积极康复治疗中。
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是一种持续体外生命支持手段,通过体外设备长时间全部或部分代替心、肺功能,使心脏、肺脏得以充分休息,为心脏、肺脏病变治愈及功能恢复争取时间。广泛应用于心脏和呼吸方面疾病的急危重症患者,是急危重症患者的“救命神器”,也是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最后一道防线。
市中心医院ECMO团队自成立以来,已成功运行9例ECMO。此次对这名患者的救治,是对该院ECMO团队技术成熟化、流程熟练化、治疗规范化、管理精细化的又一次成功检验,标志着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急危重症救治水平再上新高度。
记者 王耀
•科室简介•
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创建于1998年,是运城市重点学科,是集科、教、研为一体的专科单位。科室设有病房、普通门诊、专家门诊、专病门诊、肺功能室、电子支气管镜室、睡眠监测室。2020年8月,开设呼吸重症监护室病房,并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同年10月通过国家PCCM规范化建设评审。
目前,科室常规开展慢阻肺、哮喘与慢性咳嗽、呼吸系统感染、肺栓塞、肺动脉高压、间质性肺疾病、烟草病学、肺癌诊疗、呼吸介入、呼吸重症和睡眠呼吸障碍疾病诊疗等亚专业的诊治;常规开展肺功能检查、气道激发试验、诱导痰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学分析技术、多导睡眠监测与呼吸机压力滴定等技术;开展CT引导下经皮肺穿肿瘤消融术;开展基于可弯曲支气管镜、硬质支气管镜呼吸介入诊疗新技术,如内镜下气道肿瘤切除术、内镜下气道支架植入术、内镜下气道病损消融术、内镜下气道球囊扩张术、内镜下气道异物取出术、超声电子支气管镜(EBUS)等。
下一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将着力提高呼吸重症救治技术及管理,不断强化ECMO团队、呼吸治疗师团队、呼吸康复团队,医教研同步发展,向省级重点学科迈进,造福河东百姓。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